中式菜肴歷史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民族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中式食品加工與裝備創新團隊長期從事中式菜肴工業轉換技術與產業化工作。團隊現有成員12人,其中國家高層次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高級職稱人員5名,是一支高水平的科研、管理、支撐和轉化人才隊伍。團隊聚焦“四個面向、兩個一流”,提出了傳統工藝挖掘與傳承是中式菜肴工業化之道,工業轉換是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品質傳承 守正創新
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推進了廚房社會化革命,以家庭自制為主的中式菜肴轉向社會化供應,“好吃懶做、好吃難做、沒時間做”已成為現代社會常態。如何實現中式菜肴從廚師版向工業化版轉換,同時產品還保留傳統特色和品質?帶著這樣的思考,首席張春暉帶領團隊解析了傳統菜肴多維品質,挖掘傳統烹飪技藝并數智化表征,推進了烹飪技藝由經驗手工向數字化智能化跨越;研發了不同熱源同效節能轉換技術裝備,突破了中式菜肴品質保真與還原關鍵技術,實現了中式菜肴加工技藝數智化、工藝標準化、裝備智能化、品質傳統化,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1項、省部級獎5項,引領產業發展。
有如是作略 有如是榜樣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張春暉研究員擁有長達十年的企業一線工作經歷,對中式菜肴工業加工過程中的技術訴求和市場需求有著深刻理解,有著堅持進車間的習慣。他堅信要實現理論突破與技術創新,就要放下身段,站在產業發展的角度,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技術融進車間里,將創新移植到產品中。在他的影響和帶領下,團隊成員經常走工廠、下車間,深入生產一線,了解行業痛點難點,積極響應企業技術需求。
團隊首席張春暉帶領團隊成員深入企業一線指導
團隊首席張春暉赴河南世紀香公司進行技術攻關
助推產業發展 助力脫貧攻堅
團隊肩負時代使命,深入開展技術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團隊先后赴新疆喀什、西藏林芝、廣西河池、江西泰和等地區,開展技術調研、培訓和“結對子”技術援助300余次。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是全國重點扶貧縣。團隊與當地企業合作,提出了鹵制菜肴工業轉換加工的技術路徑,讓當地的牛肉從原料變為菜肴產品,拉長產業鏈,提高價值鏈,產品增值1倍以上,實現了用科技助推資源優勢向產品優勢、產業優勢轉移轉化,以產業帶動了鄉村振興。
團隊首席張春暉赴江西泰和縣開展泰和烏雞加工技術培訓
團隊首席張春暉帶領團隊成員赴嘉豪肉牛養殖基地調研
服務國家擔使命
中式食品加工與裝備團隊將扎實推進“中央一號文件”中“培育發展預制菜行業”的要求,為人民謀福祉,助力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敢為人先,敢于突破,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勇于創新,深刻理解把握時代潮流和國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