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掀起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熱潮之際,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認真履行中央級公益性科研單位職責,積極響應中央精準扶貧號召,服務地方發展,通過組織或參加“中組部博士服務團”、天津市結對幫扶困難村行動、“美麗天津”糞污治理工程、“公益中國”精準扶貧平臺、環保知識進校園活動等,創新開展了所地共建、結對幫扶、服務地方、志愿服務等特色亮點動作,把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學習成果轉化為助力精準扶貧的實際行動。
開展所地共建。堅持“三個面向”,積極參加“中組部博士服務團”工作,專門安排1名處級干部(王迪,女)在國家級貧困縣——內蒙古奈曼旗進行掛職鍛煉。以推動奈曼特色產業綠色發展為指引,所黨委圍繞充分發揮科研單位優勢,加強農業科技合作與服務當地需求進行專題調研和研究,積極參與編制《奈曼旗生態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期規劃(2017-2030)》《奈曼旗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實施方案》等規劃方案,協調申報農業部、科技部、國家基金委、中化集團和國家開發銀行等單位支持項目,牽頭并號召兄弟單位為奈曼捐贈了近5000冊農業科技類、農業環保類和少兒科普類圖書和教具,資助共建了“助農啟智”圖書室、“助夢揚帆”愛心書屋,將奈曼逐漸打造成了各路資源匯聚的熱土和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
開展結對幫扶。積極參加天津市結對幫扶困難村行動,專門安排3名黨員專家和科技骨干(賴欣、成衛民、徐艷)組成幫扶工作組,以長期駐村方式對天津市靜海區西翟莊村進行專項結對幫扶,時間持續至2020年。同時,嚴格按照中組部黨費使用規定,結合研究所實際,從2016年黨費收繳工作專項檢查中清理收繳的黨費(除應上交上級黨組織后剩余的),專門規劃出了近一半的比例,用于支持結對幫扶困難村。在所黨委領導下,駐村幫扶工作組以宣講十九大精神為契機,積極與當地區、鎮、村三級部門溝通交流,一竿子插到底,深入村里開展細致調查研究,組織制定了結對幫扶工作三年規劃和2018年度工作計劃,明確了幫扶目標任務、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
服務地方發展。積極參與“美麗天津”建設,環保所養殖業污染防治創新團隊與天津市農委、天津市畜牧獸醫局、各區縣畜牧水產業服務中心以及養殖企業緊密合作,形成了“政學研企”合力解決畜禽糞污的有效機制。在創新工程的支持下,團隊成員深入至每一個規?;B殖場實地調研,基本摸清了全天津市各類養殖企業的情況底數,共跋涉超過5萬公里,涵蓋了天津所有區縣,積累了大量資料,養殖場照片存檔達20萬張以上,總容量300G,文字資料近400萬字,設計方案700余份,有效服務于天津市700余家養殖場糞污治理,占天津市實施處理工程養殖企業總數的50%以上,為天津市“四清一綠”糞污治理工程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獲得了當地主管部門和養殖企業的高度評價和普遍贊譽,為促進區域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美麗天津”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注冊“公益中國”。探索運用“互聯網+扶貧”的精準扶貧模式,組織全所職工積極注冊“公益中國”精準幫扶平臺公益人行動,將消費行為轉化為公益行動。要求將此項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落實,黨委班子成員、黨員領導干部和支部委員帶頭注冊公益人,黨員干部全部注冊,為建立貧困地區特色產品銷售快捷通道,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帶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作貢獻。同時,要求向社會發動宣傳,動員社會力量投身公益幫扶事業,努力打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播撒愛心的網絡陣地。
組織志愿服務。依托共青團中央、農業部聯合授予的“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牌子,平均每年組織1-2次“環保知識進校園”活動。制定了“科普活動月”和“科普示范基地開放周”制度,明確了擔任科普知識講座教師的青年專家,已連續7年組織青年專家赴南開區水上小學、南大附小、武清潘莊中學等中小學宣傳普及環保科普知識,并與部分學校簽署了科普教育基地共建協議,受到學校和社會的一致好評,農業部網站還以“頂天抓科研立地興科普”為題報道了環保所開展的科普活動。
此外,環保所充分利用西南大理、中南湘潭、華北慶云等野外試驗基地和長期試驗點,組織黨員專家、科技骨干和研究生在當地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科技合作、科技幫扶和科技下鄉活動,與當地相關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支撐服務地方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獲得了良好贊譽。(通訊員宋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