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萌山指出,丹江口水庫建設是南水北調的核心工程,十堰市人民為此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無私的奉獻,充分體現了十堰市人民勇于為國家事業擔當、樂于為民族大義奉獻的大局意識。作為農業“國家隊”的中國農科院,積極參與庫區建設,是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責任,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必須全力以赴開展好合作。
陳萌山強調,雙方要進一步加強務實合作,明確工作任務和目標,不斷把工作落到實處。一要加強生態農業發展研究,做好頂層設計,突出十堰市的產業特色,集中建設若干重點區域,形成若干優勢產業。二要圍繞十堰生態農業發展,全面構建生態農業產品體系、產業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和技術體系。同時,開展綠色防控、綠色施肥等重大技術行動,大力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做到生態友好、綠色和諧發展。三要合作共建好生態農業研究院。要開展好基礎性、長期性工作,設立觀測站點,對庫區和水源地進行長期定位監測;要以庫區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存在的問題為導向,加強協同創新,一攬子解決問題;要創新工作機制,積極吸納企業和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參與,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陳萌山要求中國農科院有關研究所和科研人員,要帶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快落實合作共建工作,認真梳理技術問題,形成一批重大命題,啟動一批關鍵項目,突破一批瓶頸技術,培養一批技術人才,構建一個協同創新體系,務必把合作共建工作落到實處。
院屬有關研究所和部門負責人就開展進一步合作提出了工作建議。
據悉,十堰市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核心水源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也是秦巴山區連片貧困地區。2015年1月19日,中國農科院與十堰市人民政府、湖北省農業廳、農業部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總站簽訂了共建丹江口庫區(十堰)生態農業研究院合作協議。中國農科院將在科技創新、生態特色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為丹江口庫區提供支持,推進國家“南水北調”工程水源地生態農業建設,促進庫區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確保一江清水永續北流,探索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新型科技協同創新模式,為秦巴山區脫貧致富提供技術支撐,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湖北省農業廳廳長戴貴洲、總農藝師鄧干生,湖北省農科院院長喻大昭,院成果轉化局局長袁龍江、院辦公室副主任方放、蔬菜所黨委書記周霞、油料所所長王漢中、麻類所所長陳萬權、茶葉所所長楊亞軍、環保所所長任天志、作科所副所長王述民、植保所副所長文學、環發所副所長朱昌雄、資劃所副所長周清波等陪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