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反芻動物飼料創新團隊走進西藏和青海,針對牦牛養殖開展科技扶貧活動。
中國有牦牛約1400萬頭,占世界牦牛總數的92%,居世界第一位。青海有牦牛約500萬頭,是牦牛資源第一大省。牦牛在高寒草地畜牧生產系統具有不可替代性,是高原肉牛產業的基礎。西(青)藏高原海拔高、寒冷、缺氧、干旱導致天然草場退化、青草生長期短、牧草產草量低、營養供給不平衡。牦牛主要通過采食天然牧草獲取營養物質,但青藏高原牧草年生長期僅為120天左右,這導致牦牛將遭受6-8個月的營養脅迫,冬季缺乏營養,母牛掉膘,犢牛死亡率高。
犢牛及后備牛是成年牛的基礎,牦牛犢牛的早期培育技術目前處于空白,要提高成活率就要從營養供給上保證犢牛成活。通過對犢牛進行早期培育,為成年牦牛的生產性能、體況健康和牦牛產品的質量奠定基礎。
屠焰研究員一行應邀到青海大通種牛場開展調研指導工作。調研了牛場飼草料貯備、年度補飼工作和補飼方式等情況,并就飼草料從青貯窖直接到補飼點的日供應模式展開深入交流。
那曲地處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牦牛成為那曲地區主要畜種。隨后,在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專家的陪同下,崔凱博士調研了那曲地區主要的飼草資源狀況和羌塘牧業開發有限公司牦牛飼喂現狀,針對牦牛犢牛飼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給予一一解答,并就牦牛飼草料配方和舍飼化養殖新技術研發達成合作協議。(通訊員 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