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官春云和國家油菜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王漢中來到湖北省枝江市天清水稻專業合作社,考察了由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研發的高品質菜籽油產地加工示范線。
該示范線由油料所黃鳳洪研究員領導的油料品質化學與營養創新團隊研發而成,集成了原料清潔凈選、微波調制增香、低殘油低溫壓榨、低溫物理煉制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先進技術和自動控制生產系統(PLC),生產的菜籽油香味濃郁、色澤純正、口感極佳,并富含多種活性功能營養成分。
示范線技術負責人、油料所李文林博士介紹,該生產線克服了大型加工企業普遍存在的過度精煉、有益營養成分喪失、易產生反式脂肪酸和傳統加工作坊產品質量差、衛生不達標的問題,具有小型化、現代化、自動化、模塊化的優勢,油菜籽從預處理到轉變成濃香菜籽油和菜籽餅粕的全部過程自動完成,不需人工操作,不僅產品質量穩定,而且能耗低,副產品菜籽餅粕還是優質飼料。
天清合作社負責人黃萬忠說,該生產線投資不大,占地僅幾十平方米,每日可加工菜籽5噸。由于工藝先進,生產的菜籽油品質好,價格和利潤都比一般菜籽油高。通過加價收購優質原料,可以讓一部分利潤轉移給農民,增強農民種植油菜的積極性。可結合農家樂、鄉村旅游節,讓消費者現場參觀、現場購買,產品銷售也不成問題。
陪同考察的油料所所長廖伯壽介紹,菜籽油是公認的最健康的大宗食用油之一,在國產食用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裝備的小型化、現代化、智能化和產地加工,有利于減少流通環節,實現就地加工、就地銷售、就地增值,促進農民增收;有利促進農村創業,提高企業效益,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有利于穩定菜籽油消費市場,穩定油菜生產,增加優質健康食用油供給。可以說,高品質菜籽油產地加工技術與裝備,為產業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有效途徑。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