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油菜花開,往年熱鬧的油菜地里因為疫情的到來變得十分安靜,但卻仍然有一些身影在田間地頭忙碌著。
“以前這個時候都會有幾十個人在田里套袋,現在為了保障安全,都由我一個人來做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遺傳育種團隊職工張細亞從春節起就一直隔離駐守在武昌試驗基地,堅守一線開展各種田間管理工作。
為了不造成交叉感染,他每天堅持家中、基地兩點一線,自覺封閉管理。油菜花陸續開放后,他一個人承擔起了武昌基地十幾畝油菜試驗地的套袋工作,從早上9點一直到晚上6點,已經連續工作了8天。
在試驗田工作的張細亞
同樣堅守在田間試驗一線的還有駐守陽邏試驗基地的劉玉姣。
從春節至今,她堅持每天到基地值班值守,并根據科研進度和油菜生長情況按時按量完成配藥、打藥、套袋等各項工作。因為工作量大,人手緊缺,她為了節約時間,每天只吃早餐和晚餐,在地里一工作就是9小時以上,餓了就吃點干糧。她說,“現在是非常時期,為了保證科研工作順利進行,辛苦一點也值得。”
在試驗田里工作的劉玉姣
當前正值疫情防控和春季油菜生產關鍵時期,油菜遺傳育種團隊堅持疫情防控與科研工作“兩手抓”“兩不誤”,統籌安排,突出重點,緊緊抓住油菜薹、早熟油菜、彩色油菜等新品種選育關鍵時期,及時部署并開展了化學誘導、早熟材料篩選等工作。同時,積極服務主產區油菜生產,通過信息化等方式,指導安排襄陽等地大面積示范生產工作,力爭將疫情對油菜科研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通訊員 鄒仕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