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兩岸青年交流 增強科學研究精神
7月18日,海峽兩岸學農青年農業科研研習營開營儀式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辦。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李金祥、農業部對臺灣農業事務辦公室調研員楊慧軍、臺北市生產力促進協會理事長鄭海鑒等出席并致辭。會議由中國農科院辦公室副主任文學主持,20名兩岸學農青年和主辦單位代表共40余人參加會議。
李金祥指出“研習營”是一項創新性活動,對于加強海峽兩岸農業科研教育合作,加深海峽兩岸青年學生相互了解具有重大意義。活動具有三大特點:一是突出青年學生主體。通過共同生活、共同研習,進一步促進青年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增進感情融合。二是突出科學研究主題。活動安排有學術講座、科研交流、實驗體驗和農事操作等內容,進一步激發學農青年探求未知、崇尚科學的信念和熱情,幫助學農青年完成理論學習向實踐應用的跨越。三是突出教育文化傳承。兩岸之間農業科研教育同行坐在一起商量共同關心的問題,很容易深入,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能夠促進海峽兩岸農業科研和創新人才培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李金祥就加強兩岸學農青年交流與融合,提了三點意見和建議。一要進一步擴大交流專業領域。由于今年是首次舉辦海峽兩岸學農青年農業科研研習營活動,在前期溝通和組織上有待更加完善,這次參加研習營活動的臺灣學生主要來自于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業產業傳播與發展學系。希望未來有更多涉農專業領域的臺灣學子來進行兩岸交流,推動交流往來向深度廣度發展。二要進一步搭建更多交流平臺。兩岸青年交流的真正目的在于彼此的深層認識,積極推動打造兩岸青年交流平臺及渠道,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是關鍵。中國農科院將為學生提供高水平的科研平臺和充足的經費支持,希望兩地青年加強相互交流與協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用青春打拼農業科技事業,共圓中國夢。三要進一步促進兩岸教育合作。臺灣有很多知名大學,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在農業教育領域名列前茅,加強兩岸學生的交流,是實現強強聯合、互利共贏的有效手段。可以通過“聯合培養”渠道實現教育合作,選派優秀學生在課程學習或科研工作期間開展交流,這樣既能實現體制允許范圍內的合作,還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楊慧軍在發言中介紹了近年來農業部在推動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所取得的進展和成效,強調舉辦活動的目的就是引導兩岸學農青年積極開展農業交流與合作,不斷鞏固、感召、凝聚兩岸學農青年服務“三農”事業的紐帶,促進兩岸農業科技文化融合發展,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臺灣大學王淑美教授表示,大陸農業科學在國際上具有相當影響力,臺灣學生非常珍視此次深度交流研習的機會,期待親眼看到大陸農業科技實力和經濟社會最新的發展,希望通過研習營的活動,建立起兩岸農科教最新的交流合作平臺,為兩岸現代農業貢獻力量。
據悉,此次活動是中國農科院第一次承辦,也是農業部系統首次面向臺灣高校學農青年開展的體驗式交流活動,農業部臺辦與國臺辦交流局、中國農業大學和臺北市生產力促進協會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接下來的15天時間里,兩岸學農青年將圍繞“增強科學研究精神,深化兩岸青年交流”主題,開展學術講座、科學實驗操作研習、實驗基地考察、農事體驗以及游覽古今名勝等活動,著力提升兩岸農科教水平,增進兩岸學農青年理解與共識,共敘手足親情,共謀農業科技發展。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