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劉艷巡視員到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調研,并作了題為“轉型、挖潛、創新——后改革時代農業科技發展邏輯”的報告。報告會由麻類所所長陳萬權主持。麻類所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中層干部和全體科技人員,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執行專家組成員及在長沙的崗位科學家和試驗站站長參加了報告會。
劉艷的報告從全球轉型和國家變革的時代背景切入,對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發展歷程、主要內容和重要意義、改革的困局與難點以及農業科技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全面闡述。她認為,當前農業新需求是經濟全球化、產業市場化、趨向環保化和消費民本化共同作用的結果,科技必須為農業新需求提供新供給,涉及產業扶貧、解決小農戶的勞作辛苦、建立長期性基礎性農業數據系統、農作制度革新、清潔生產與污染防控、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非耕地開發利用、境外區域農業拓展、農業多樣性發掘等方方面面的內容。目前農業科技發展的三大職責是保障糧食安全、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她強調,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材料科學迅猛發展的推動下,農業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既需要以不變應萬變,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研究解決由于內外變化而引起的新問題,研究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和新機制,不斷達到新平衡,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要堅定發展信心。
劉艷指出,麻類作物是我國古代人民衣著的主要原料,麻類產業也曾一度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受到合成纖維的沖擊,麻類產業不斷萎縮,但麻類所和全國其他從事麻類研究的科研人員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的支持下,持之以恒,不斷創新,研發出一系列新技術和新產品,涌現出苧麻飼料化與多用途研究和應用、麻育秧膜在水稻機插育秧中的應用、麻類生物脫膠與清潔化生產等在行業內有重大影響的技術成果,使麻類產業在逆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劉艷建議,麻類所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一方面要拓展研究領域,另一方面要針對麻類多用途進行深入挖掘。麻雖然是小作物,但有自己的特殊性,要找準定位,圍繞多元化生產、差異化消費,發掘新功能,尋求新突破。
陳萬權表示,劉艷司長的報告對當前農業科技發展形勢把脈準確,指導性強,為農業科研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和開闊的視野,對于麻類所學科調整、科研選題、目標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他要求,麻類所廣大科技人員要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大方向,緊盯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的11個重點領域,做好科研選題、凝練重點任務、培育重大成果,促進麻類產業的轉型和升級。(通訊員 廖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