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0日下午,我院組織召開了SCIENCE論文“種植Bt棉花有效控制棉鈴蟲在中國多作物生態系統發生與為害”座談會。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楊雄年副司長、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劉燕美副主任、科技部農村科技司農業處蔣茂森處長、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計劃處陳彥賓副處長、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王鳳樂副處長、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錢萬強博士,方智遠院士、黃大昉、黃季焜、郭三堆、李付廣等有關方面專家,劉旭副院長、科技局、人事局、植保所的領導以及相關媒體記者約30余人出席了座談會。座談會由科技局王小虎局長主持。
劉旭副院長首先對植保所、論文作者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論文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種植Bt棉花有效控制棉鈴蟲在中國多作物生態系統發生與為害”論文的發表,帶給我們幾點啟示:第一,作者立足我國棉花生產實際,在生產中總結、發現問題,瞄準高技術成果推廣及其生產應用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研究,集中體現了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技界形成的農業科研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緊密結合、科研與生產密切結合的優良傳統和學風;第二,自主創新重大成果需要長期積累、辛勤耕耘,一項重大的創新成果,沒有一個好的選題不行;沒有甘于寂寞、求真唯實的科學精神不行;沒有科研單位與推廣機構、生產部門的密切合作,也不行;沒有持之以恒、辛勤耕耘和長期付出更不行;第三,農業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與進步,解決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既要看高水平的論文成果,更要看成果能否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兩者缺一不可,要實現完美統一。這篇論文很好地實現了兩者的統一,為回答什么是農業科研、什么是農業科研的目的、怎樣做科研、如何實現發高水平論文與服務生產的有機統一樹立了典范。
楊雄年副司長代表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向院、所和論文作者表示熱烈祝賀。他認為,該論文的發表表明我國農業科研水平近年來有了顯著提升,中國本土的農業科學家可以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折射出我國農業科研數據長期積累、農業科研單位與生產部門大聯合的重要性和意義。希望中國農業科學院廣大科技人員將成績當成臺階、榮譽變成動力,不斷創新,取得更多重大成果,為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與會領導和專家相繼發言,氣氛熱烈。一致認為該論文的發表是我院近期科研工作取得的又一最新重要成果,是我院充分發揮應用基礎研究優勢,圍繞農業生產應用面臨的重大實際科學問題潛心深入持久研究的成功范例,不僅對植物保護與生物安全學界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對農業科研始終瞄準國家重大需求開展,選題來源于生產實際,研究圍繞生產實際,成果為生產實際服務產生重大示范作用。
吳孔明研究小組以棉鈴蟲種群地位演化與Bt棉花的關系為研究內容,十年來在河北省廊坊市系統研究了棉鈴蟲在Bt棉花和常規棉花田的種群動態,結合對華北地區1992-2006年100個觀測點的棉鈴蟲種群監測數據的模型分析,闡明了Bt棉花的大規模商業化種植能夠破壞棉鈴蟲在華北地區季節性多寄主轉換的食物鏈,壓縮棉鈴蟲的生態位,不僅有效控制了棉鈴蟲對棉花的危害,也抑制了棉鈴蟲在非轉Bt基因的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其它作物田的發生與危害。這一研究結果為解釋轉基因抗蟲作物對靶標害蟲種群演化的調控機理和棉鈴蟲的區域性可持續控制提供了理論依據、指明了途徑。美國《SCIENCE》雜志2008年9月19日以封面文章發表了該研究論文。
分享到
成果走進千萬家 論文寫在大地上
發布時間:2008-10-15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局|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