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舉辦“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與示范現場會”,現場聽取了項目專家對馬鈴薯高產優質品種篩選、脫毒種薯快繁、水肥藥一體化、水分高效利用、化學農藥減施、機械化種植、主食化產品加工等7項核心技術集成示范效果的介紹,參觀了項目合作單位雪川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示范生產基地和薯條、全粉等加工生產線。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張家口市委副書記王景武等領導出席會議。會議由副院長王漢中主持。

據項目首席專家、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熊興耀研究員介紹,2016年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與示范在河北省察北管理區、沽源縣和張北縣布局核心示范基地3個共10700畝,通過7項核心技術的集成示范,脫毒種薯產量提高30%以上,減少化學農藥施用20%以上,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開創了與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雪川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科企”合作新模式。在察北核心示范區,每畝增產238公斤、降低成本216元,示范作用帶動了附近的馬鈴薯生產企業和薯農的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大面積每畝增產143.5公斤,降低成本153元。
陳萌山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項目取得的明顯成效。他指出,該項目的實施得到了地方政府、種植大戶、龍頭企業的大力支持、配合與合作,項目各科研團隊在艱苦的條件下,協作奉獻、執著探索,實現了馬鈴薯多學科、多項先進技術的集成,探索了馬鈴薯高產高效綠色發展的綜合方案,突破了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體現了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路徑,形成了不同生態區的技術模式,創造了很有活力的“科企”合作機制。
陳萌山強調,開展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有利于促進馬鈴薯全營養食物消費市場的拓展,有利于促進馬鈴薯全產業鏈的發展和農業增產增收,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供給側的改革,實現精準扶貧和科技扶貧。
對下一步工作,陳萌山提出5點要求。一要擴大示范。在全國馬鈴薯不同生產區進行布局,創造適用不同生產區的技術模式,為不同的技術推廣做好服務,特別是要在西南貧困地區進行集成示范。二要重視轉化。要將集成的可復制、可落地的技術模式在不同地方迅速轉化應用,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三要加大集成。在已有7項核心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院內、院外、國內和國際協同創新,加大智能、加工、產業化技術的集成力度,各參加所要增強主動性和責任感,形成大協作和大聯合的攻關機制。四要完善工作機制。加強與地方政府、農業和科研部門、種植大戶的密切合作,創新“科企”合作新模式,實現馬鈴薯全產業鏈的集成創新與示范應用。五要加強考核與評價。要全面總結項目實施進展、成效,進行考核和評價,充分調動參與人員的積極性。
院成果轉化局局長袁龍江、基本建設局局長劉現武、科技管理局副局長熊明民,蔬菜所所長孫日飛、副所長張友軍,加工所所長戴小楓以及項目組專家等50余人參會。
陳萌山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項目取得的明顯成效。他指出,該項目的實施得到了地方政府、種植大戶、龍頭企業的大力支持、配合與合作,項目各科研團隊在艱苦的條件下,協作奉獻、執著探索,實現了馬鈴薯多學科、多項先進技術的集成,探索了馬鈴薯高產高效綠色發展的綜合方案,突破了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體現了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路徑,形成了不同生態區的技術模式,創造了很有活力的“科企”合作機制。
陳萌山強調,開展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有利于促進馬鈴薯全營養食物消費市場的拓展,有利于促進馬鈴薯全產業鏈的發展和農業增產增收,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供給側的改革,實現精準扶貧和科技扶貧。
對下一步工作,陳萌山提出5點要求。一要擴大示范。在全國馬鈴薯不同生產區進行布局,創造適用不同生產區的技術模式,為不同的技術推廣做好服務,特別是要在西南貧困地區進行集成示范。二要重視轉化。要將集成的可復制、可落地的技術模式在不同地方迅速轉化應用,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三要加大集成。在已有7項核心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院內、院外、國內和國際協同創新,加大智能、加工、產業化技術的集成力度,各參加所要增強主動性和責任感,形成大協作和大聯合的攻關機制。四要完善工作機制。加強與地方政府、農業和科研部門、種植大戶的密切合作,創新“科企”合作新模式,實現馬鈴薯全產業鏈的集成創新與示范應用。五要加強考核與評價。要全面總結項目實施進展、成效,進行考核和評價,充分調動參與人員的積極性。
院成果轉化局局長袁龍江、基本建設局局長劉現武、科技管理局副局長熊明民,蔬菜所所長孫日飛、副所長張友軍,加工所所長戴小楓以及項目組專家等50余人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