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國家動物血吸蟲病參考實驗室首次發現日本血吸蟲通過蟲體胞外囊泡中的微小核糖核酸參與宿主肝纖維化的調控機制,為揭示血吸蟲致病機理提供研究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公共圖書館?病原(PloS Pathogens)》上。
血吸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寄生蟲病,血吸蟲成蟲所產蟲卵主要沉積于肝臟,可引起肝臟纖維化,尚無高效的治療方案。除了主要的致病因素蟲卵,血吸蟲蟲體作為寄生蟲-宿主互作的“長期伴侶”也參與了血吸蟲病肝纖維化進程。
該研究發現,日本血吸蟲蟲體胞外囊泡來源的一個微小核糖核酸可通過降低其靶基因的表達抑制肝星狀細胞的活化。提升該微小核糖核酸在日本血吸蟲病及四氯化碳肝纖維化小鼠體內的含量可顯著緩解肝纖維化及肝臟炎癥情況。該研究為血吸蟲與宿主互作機制提供了新的解析角度,為肝纖維化的治療提供了新的藥物候選分子。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支持。(通訊員 李娓)
原文鏈接: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1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