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農業部科教司委托,我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以農業植物新品種權、農業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農產品地理標志等主要農業知識產權類型為對象,分析形成了中國農業知識產權創造指數報告。報告系統分析了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創造的數量趨勢、質量狀況、地域分布、行業構成、熱點領域和優勢單位等。
研究顯示,在全面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和《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背景下,以植物新品種權、農產品地理標志、農業專利等為主要類型的農業知識產權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知識創造能力顯著增強,成為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農業知識產權數量大幅增長。“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18.03%,其中農業發明專利年均增長18.14%,分別比“十五”期間高4.35和3.99個百分點。農業植物新品種申請量和授權量年均增加4.89%和29.16%,分別是“十五”期間的1.72倍和4.29倍,農業專利和農業植物新品權申請量和授權量快速增加,標志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育種創新能力快速增強。
農業知識產權質量明顯提高。主要農作物推廣面積排名前十位授權品種的推廣面積分別占玉米的32.97%,冬小麥的30.53%,常規稻的16.27%,雜交稻的12.30%,大豆的25.22%,常規棉的19.46%和雜交棉的24.25%。涌現出了鄭單958、鄭麥9023、徐稻3號、楊兩優6號、中黃13、魯棉研21號、科棉3號等一批豐產性好,廣受農民歡迎,具有自主品種權的大品種。“十一五”期間,應用中國農科院專利“攜帶編碼殺蟲蛋白質融合基因的表達載體及其轉基因植物”和 “兩種編碼殺蟲蛋白質基因和雙價融合表達載體及其應用”,累計培育出100多個抗蟲棉新品種,推廣面積約占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的70%。
創造區域格局基本形成。農業植物新品種申請量和授權量最多的省份依次為四川省、山東省、河南省、江蘇省、吉林省和北京市,其申請量約占國內總量的48.1%,授權量約占國內總量的49.4%;浙江、山東和四川等三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約占國內總量的27.8%;山東、北京、浙江、江蘇和廣東等五省(市)農業發明專利授權量約占農業授權總量的38.72%。農業知識產權創造格局初步形成。
重點領域創造方興未艾。在農業植物新品種權申請和授權總量中,玉米、水稻、小麥等主要農作物分別占85.56%和92.65%,蔬菜占5.06%和3.57%,果樹占2.77%和1.58%,育種創新集中在主要農作物。種植業產品占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注冊的71.41%,畜牧業占9.48%,漁業占6.15%。農業生物技術發明創造占農業發明專利申請的32.53%、授權量的30.67%和有效農業發明專利的35.59%,農業生物技術已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
科教單位主導農業知識產權創造。科教單位在農業植物新品種權申請和授權中,分別占全國申請總量的56.10%和授權總量的61.76%,企業只占全國品種權申請總量的32.03%和授權總量的32.31%。在國內農業發明專利授權和有效專利中,科教單位分別占40.21%和43.36%,企業占15.25%和18.45%。黑龍江農業科學院以擁有98件授權品種,成為具有自主品種權最多的科研教學單位,其次分別是中國農科院、吉林省農科院。中國科學院擁有有效農業發明專利量最多,其次分別是浙江大學、中國農科院。企業品種權排名顯示,前20名主要為國內企業,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96件植物新品種權榮居榜首,其次分別為湖南隆平種業有限公司、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