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科技創新 支撐產業發展
1月30日,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2017年度年終總結暨考評會議在杭州召開。全國農技中心經作處副處長冷楊,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楊亞軍研究員出席會議。
據楊亞軍介紹,2017年,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全面完成了年度各項工作任務,并在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集成、試驗和示范等方面取得諸多新突破和新亮點。研制成功遙控全電動智能采茶機、低地隙茶園施肥機(螺旋顆粒肥施肥機、螺旋有機肥施肥機)等茶園機械,推動了茶葉機械化生產。創新提出適應茶園管理全程機械化要求的“內環式”茶園栽培新模式,在湖北恩施等地建立示范基地2500畝。
設計開發的茶葉專用肥被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列入《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方案》——茶園施用推薦用肥,在全國主要產茶區施用3652噸,應用面積7.3萬畝。集成灰茶尺蠖性誘劑田間使用技術、天敵友好型LED殺蟲燈、數字化黃板等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推廣2.7萬多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在浙江紹興、福建周寧、重慶巴南等地,全年化學農藥減施50%—60%,茶葉產量與常規防治區相仿,且農殘達國家標準;推廣茶樹新品種17個,推廣面積超過9.8萬畝。
優化低氟黑毛茶加工技術、低氟青磚茶壓制工藝,提升邊銷茶的品質,滿足內蒙、新疆、西藏等地區的消費需求。開發4種拼配袋泡花草茶,研制2個茶食品和1個茶飼料添加劑配方。
對中高收入群體的茶葉認知與消費行為進行研究,提出了針對中高收入群體的茶葉市場營銷建議;完成了茶葉產業技術國內外研究進展數據庫(論文、專利、成果)等24個數據庫的數據收集與更新。
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在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先后為農業部相關部門提供《茶園機械化生產技術指導意見》《我國最宜茶葉生產基地布局規劃》《2017年全國茶葉產銷形勢分析》《全球茶葉市場分析與推廣工作組報告》等報告和建議,為云南、陜西、廣東等地方政府制定茶產業政策和規劃。此外,體系還重點在秦巴山區等8個貧困地區開展了科技扶貧工作,得到了當地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高度評價。其中,綠茶品種改良團隊成員在四川巴中市的扶術幫扶成效還被寫入了2017年巴中市《政府工作報告》。(通訊員 陳繹思)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