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馬琳博士承擔的全國首批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專家認為,通過3年的項目實施,馬琳博士在納米材料及特種經濟動物飼養交叉學科領域取得初步研究成果,其獨立開展科研項目能力,進行創新研究的能力,科研能力及與團隊的合作能力均得到了提高,為今后的科研方向與研究特色奠定了基礎。
2014年6月,馬琳博士從北京師范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后來到蠶業研究所,主要從事發光納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應用研究。2016年入選中國科協首屆“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獲中國科協3年科研業務指導和45萬元經費支持。三年來承擔的項目主要取得以下科研成果:一是以碲化鎘量子點(CdTe)為傳感單元,構建了多通道傳感器陣列,可在短時間內實現多種不同類型蛋白質的同步可視化識別區分。該傳感器陣列構建簡單,造價低廉,無需昂貴的專業儀器或技術人員,非常適用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為貧困地區的疾病標志蛋白質的篩選檢測帶來了福音;二是通過給家蠶注射石墨烯量子點(GQDs)的方法,使得家蠶直接吐出了力學性能(斷裂強度、斷裂伸長率和韌性模量)增強的蠶絲,為生產高強度的蠶絲提供了一種有潛力的途徑;三是以家蠶為模式生物,對牛血清白蛋白包裹的金納米簇(BSA-Au NCs)的生物學效應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牛血清白蛋白包裹的金納米簇(BSA-Au NCs)在一定劑量范圍內(金元素的劑量低于6.25 mg Kg-1),對家蠶的生長狀況及蠶絲性能方面并無明顯負面作用,證明其毒性很低或者無明顯毒性,該方法為其他納米材料生物學效應的評估提供了新思路。
據悉,“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系中國科協新啟動的人才支持項目,由全國性一級學會負責選拔、推薦與培養,旨在培育造就200名左右32歲以下有較大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幫助他們潛心研究、深入探索,努力成長為品德優秀、專業能力出類拔萃、社會責任感強、綜合素質全面、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科技術帶頭人。(通訊員 王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