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繼2004年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后,今年又作為“中央1號文件”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明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保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好勢頭任務非常艱巨
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在宏觀調控中注重加強農業,通過“兩減免、三補貼”、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最低保護價、嚴格保護耕地等一系列重大利農政策的出臺,以及優質糧食產業工程、農村“六小”工程,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中央各有關部門具體支農行動的實施,有效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全年糧食總產量4695億公斤,比2003年增產388億公斤,扭轉了1999年以來連續5年下降的局面;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36元,實際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農村改革邁出了重大步伐,農村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展。
2004年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好形勢,對穩定國民經濟全局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2004年的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都帶有恢復性質,基礎還不牢固。糧食供需仍有200億公斤以上的缺口,品種結構和區域平衡的矛盾仍很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沒有顯著縮小,仍然高達3.21∶1左右。正如1號文件指出的,“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并沒有改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并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并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觀,農村改革和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保持農村發展好勢頭任務非常艱巨”。
從未來較長一個時期看,在我國較為低下的農業生產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的基礎上,在人口、資源與環境的三重壓力與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雙重約束下,農業發展還面臨著在短期內都將難以解決的諸多重大問題的挑戰。它將長期或在較長時期內制約我國農業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制約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增強;制約農民尤其是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的增加,進而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首先是糧食安全問題。根據普遍推測,2030年前后,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我國必須具備6.4億噸左右的糧食生產能力,在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15億畝的基礎上,糧食單產必須由目前的300公斤左右大幅度提高到430公斤左右的水平,每年至少增加1.6個百分點,任務十分艱巨。
其次是農業生態環境問題。我國人多地少水少,人均耕地和淡水資源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僅30%%—40%%,化肥當年利用率僅30%%—35%%,全國耕地的78.5%%屬于中低產田,其中,38.7%%被侵蝕,36.3%%干旱缺水,26.2%%耕層淺薄,10.9%%漬澇鹽堿化,土壤污染正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草原退化速度每年高達2000多萬畝。另外,還有農業重大病蟲害、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不足等比較突出的重大問題亟待解決。
科技進步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支撐
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有機結合。根據我國農業生產的基本國情,要從根本上持續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協調全面發展的目標,歸根到底要依靠科技進步。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的研究結果,在農業GDP增長的貢獻中,每一元支出,教育、道路、通訊、灌溉、電力的回報率分別為3.71、2.12、1.91、1.88和0.54元,而科技的回報率高達9.59元。另外,從2004年糧食增產的因素分析,糧食總產量增長中,政策貢獻為8.6%%、價格貢獻為34.2%%、氣候貢獻為27.0%%,而科技貢獻為30.2%%。
正是由于科技進步對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性作用,2005年中央1號文件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把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明確要把推進科技進步作為提高農業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支撐條件,并落實到提高耕地質量、加強農田水利和生態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等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諸多措施中。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大良種良法的推廣力度,優先扶持優質高產、節本增效的組裝集成與配套技術開發。加大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二是積極發展節糧型畜牧業,提高規模化、集約化飼養水平。加快建立安全優質高效的飼料生產體系。加快建設重大動物疫病監測預警、動物疾病預防控制、獸藥質量監察和殘留控制、動物防疫技術支撐等系統。三是加大土壤肥力調查和監測工作力度,盡快建立全國耕地質量動態監測和預警系統,發展保護性耕作,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機肥綜合利用與無害化處理。四是建設特色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篩選、繁育優良品種,把傳統生產方式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和生產水平。五是推進節水灌溉示范和旱作農業示范,科學規劃、穩步推進退耕還林工作,切實搞好防沙治沙工程,加快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搞好重點流域的水土保持和重點區域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六是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繼續推進農村沼氣建設,積極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型潔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七是加強農產品檢驗檢測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進出境檢驗檢疫裝備和檢測技術水平,增強防范和處理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推進農業標準化等。
努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科技進步是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構建我國農業科技進步的長效機制,關鍵是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為此,要按照中央1號文件的明確部署和要求,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第一,要大幅度增加農業科研投入。全社會農業科研投入增長緩慢、總量不足,政府對農業科研的投資強度偏低是我國農業科研投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要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研投入體系,形成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國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斷提高用于農業科研的比重,有關重大科技項目和攻關計劃要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科研投資規模。盡快使我國農業科研投資強度提高到1%%,力爭到2010年達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左右達到2%%,使農業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相協調。
第二,抓緊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從國家基地創新能力建設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建設兩個方面,抓緊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到2010年前后,形成農業知識創新、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三位一體、布局結構合理、主攻方向明確、資源優勢互補、科研推廣銜接、基本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農業科技自身發展規律和我國農業、農村基本特點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加強國家基地創新能力建設。要以國家農業科研機構為主體,通過科技資源的整合優化、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制度創新,在北京建成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主要功能是緊緊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根據全國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以知識創新為主體、以原始創新為重點,負責全局性、方向性、戰略性農業科學知識創新、高新技術開發和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工作。
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建設。要以具有明顯優勢的省級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為主體,整合區域內國家、部門、地方農業科技力量及國家、部門重點實驗室等農業科技資源,依據全國農業綜合一級區劃,通過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制度創新,建成東北、黃淮海、長江中游、長江下游、華南、西南、黃土高原、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青藏高原以及西北綠洲共10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區域中心。主要功能是緊緊圍繞區域優勢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生產布局、農業生產與加工技術體系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與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等重大問題,以技術創新為主體,重大關鍵技術系統集成為重點,負責區域內重大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知識創新工作。
此外,與國家基地創新能力建設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建設相配套,以科研實力較強、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省、地級農業科研機構為主體,依據全國農業綜合二級區劃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建設50個左右綜合性、300個左右專業性的農業科研試驗站,上與國家基地和區域性科研中心、下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相銜接,負責區域內重大科技成果的熟化、組裝、集成、配套與示范,直接服務當地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發展。
第三,加強農業科研基礎條件建設。要根據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框架,結合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通過現有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國家實驗室、工程中心、野外臺站建設等專項經費渠道,配套部門實驗室、農作物改良中心、質檢中心建設等經費投入,建設必須的科技基礎設施、實驗基地、野外臺站、信息服務中心、網絡科技環境等,以增量激活存量,整合各區域及全國農業科技資源,建設能滿足各區域及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要求的農業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要專門制定“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規劃”,由國家和地方共同投入專項資金,對口扶持國家創新中心、各區域創新中心和試驗站的建設。
第四,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研高級人才培養基地。要結合國家基地和區域性的農業科研中心建設,尤其是國家基地的創新能力建設,不僅使國家基地和區域中心出成果,同時還要出人才,既要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撐,還要通過農業科研活動,為我國培養高素質的農業科研人才隊伍。與此同時,要充分發揮國家基地和區域中心農業科研資源的利用效率,并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教學資源優勢,擴大培養農業科研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摘自《科技日報》2005年2月1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