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主辦的第四屆全國野生稻大會在昆明舉行。中國工程院劉旭院士、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李波、云南省科技廳副廳長李士林、作科所所長劉春明和云南省農科院院長李學林出席會議。會議由作科所副所長李新海主持。
會議指出,野生稻是重要而珍貴的種質資源,是天然的優良基因庫,利用好野生稻資源將有助于我們在水稻育種上實現新的突破。野生稻種質資源工作具有長期性、戰略性、公益性特點,也是非常艱苦、基礎、瑣碎的基礎性工作。野生稻是水稻遺傳育種的重要基因,在我國水稻育種生產中發揮過重大的作用。會議對野生稻種質資源工作者提出3點要求,一是要充分認識到種質資源工作的特殊性,不僅要有歷史使命感,而且要有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決心和毅力。二是在保護好野生稻種質資源的同時,更要科學系統地對野生稻資源進行精準鑒定和深入評價,有針對性地為水稻育種和相關研究工作服務。三是新時代的野生稻種質資源工作不能單打獨斗,要加強與水稻甚至其他作物研究方面的廣泛深度合作,服務于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緊密圍繞水稻研究和生產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通過深入鑒定評價,挖掘優異資源,進而利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手段解析重要性狀的遺傳規律,并指導應用于水稻育種和生產利用,力爭實現野生稻種質資源利用新的重大突破,為我國兩個100年的奮斗目標實現提供堅強的物質保障和科技支撐。
大會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學術報告與交流,劉旭院士和謝華安院士分別作了《新時代作物野生近緣植物保護與利用的挑戰與使命》《雜交水稻秈型恢復系的創制與應用》的專題匯報,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廣西農科院、江西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復旦大學、云南大學等科研院校的28位專家分別從野生稻種質資源保護技術、優異資源鑒定評價、起源馴化、新基因發掘、種質創新、表型組學、基因組學等領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匯報與交流。
中央電視臺拍攝的關于野生稻保護利用的宣傳片《利在千秋亦當代》在大會上首播,用真實故事和感人畫面闡述了何為野生稻、保護野生稻有何重要意義,以及野生稻種質資源工作的艱苦和不易。宣傳片在多年跟蹤拍攝作科所楊慶文創新研究組組織全國優勢單位共同完成的“中國野生稻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項目的基礎上制作,此前本項目榮獲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來自全國相關水稻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生產單位,還有部分企業和基層農業戰線的廣大科技人員32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