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8-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河南省濟源市舉辦了“甘藍雄性不育規模化制種新技術與新品種展示會”,集中展示了利用不育系實現規模化制種的成效和近年育成的一批早熟甘藍新品種。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副院長王漢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馬淑萍,濟源市委書記張戰偉、市長張宇松等出席。會議由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孫日飛主持。
近年來,濟源市綠茵種苗公司(以下簡稱“綠茵種苗”)與方智遠院士團隊聯合建設了“河南省綠茵蔬菜種子工程院士工作站”“河南省企業技術中心”等科研平臺。在優越的自然地理區位優勢和良好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下,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營模式,開展了以甘藍類蔬菜為主的蔬菜種子生產,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種基地。甘藍制種每畝單季收入一般在4000元左右,最高可達12000元,是種植糧食作物收入的4-10倍。實現了科研單位、繁種企業和農民的三方共贏。
陳萌山充分肯定了項目取得的成效,指出,該項目應用過程中創造了“三個一流”。一是一流的甘藍育種技術。在方智遠院士領銜的甘藍育種團隊的努力下,先后培育的幾十個甘藍品種一直穩定占據60%-70%的市場份額,近年來又率先實現了甘藍制種方式由自交不親和系到不育系的變革。二是一流的制種技術。“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營模式,不斷創新制種技術,如規模化育苗、割球、蓋二膜、水肥一體化等,大幅度提升了種子產量和質量。三是一流的奮斗精神。正是育種團隊、制種團隊不分白天黑夜、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勞作,以及政府相關部門駐扎基地深入一線的務實精神促成了這一項目的落地、開花、結果。
為進一步落實和鞏固該示范基地取得的成效,輻射和帶動更多的山區農民脫貧致富,陳萌山要求,一要加強政府為主體的頂層設計,進一步系統規劃;二要加強公共設施建設,特別是山區水、電、路建設及滴灌設備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普及;三要完善管理體制,由政府出面協調劃分種子用地和其他用地,做好統籌規劃;四要由制種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做好產業扶貧、鄉村旅游、農業科普等工作。
與會代表觀摩了綠茵種苗“坡頭鎮郝山制種基地”和“王屋山蔬菜制種基地”規模化制種技術和早熟甘藍新品種展示。
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副局長熊明民、成果轉化局副局長王述民,以及農業部種子管理局、中國工程院、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辦公室、蔬菜花卉所、濟源市有關領導及專家50余人參會。(通訊員 李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