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超級稻高產高效技術實現突破
1月9日,由中國水稻研究所朱德峰研究員主持完成的“超級稻高產栽培關鍵技術及區域化集成應用”成果榮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為了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高水稻產量,農業部于1996年啟動了中國超級稻研究專項,以加快我國超級稻品種選育及生產應用。超級稻品種一般生物量大、穗大粒多,與普通水稻品種生長特性及產量形成規律存在較大差異,而生產中由于栽培技術與超級稻品種不配套,不能充分發揮超級稻品種的高產高效生產潛力;同時,水稻生產技術也迫切需要機械化、簡易化的轉型升級,以進一步提升稻作技術水平,提高水稻產量和效益。為此,水稻所組織揚州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吉林農科院等超級稻典型生態區的科研院校開展超級稻栽培技術攻關,重點研究超級稻高產共性規律與關鍵技術,結合區域特點開展區域化集成應用,并在我國主要稻區高產攻關示范,從而為我國超級稻大面積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該項成果通過不同稻區、季別和類型的超級稻與普通水稻品種生長特性及產量形成比較研究,揭示了超級稻品種高產生長特性,明確了超級稻高產形成的共性規律;提出了超級稻高產生物學基礎是穩定前期物質生產量,提高拔節到抽穗及抽穗到成熟的物質生產量;明確了群體足夠總穎花量是超級稻高產形成的庫容基礎,研明了超級稻品種穗粒數與每穗一次枝梗數相關較小,而與每穗二次枝梗數相關密切,形成大穗主要依靠增加每穗二次枝梗數,上述觀點的闡明為超級稻高產栽培促進大穗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明確了超級稻品種高產條件下氮磷鉀需求量,揭示了超級稻氮生產效率高和中后期氮素吸收量大等特點,為超級稻品種高產栽培的定量施肥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科研團隊還根據超級稻生長發育規律,開展主要稻區超級稻增產因素分析,明確了超級稻增產需走穩定穗數增加穗粒數的途徑;比較超級稻不同種植方式(手插、機插、拋秧和直播)的生長特性和產量表現,明確了超級稻品種高產生長模式,并提出基本苗數、成穗率、有效穗數、抽穗期葉面積指數(LAI)及群體穎花數等高產群體構建的實用指標;提出了“區域差異、品種特色、季節特點、增施穗肥”為特征的超級稻定量施肥方法,創立了超級稻“前期早發夠穗苗、中期壯稈擴庫容、后期保源促充實”的高產栽培共性關鍵技術。另外,項目針對水稻種植從傳統手插秧向拋秧、機插等轉型,提出超級稻品種在不同稻區與種植方式結合的高產種植方式,優化超級稻品種高產種植布局及編制布局圖,降低了超級稻品種種植方式不當的風險,為超級稻大面積推廣提供重要決策。(通訊員 章蓉蓉)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