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關于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精神,積極響應農業部在全國開展農業科技促進年的活動,在烈日炎炎、熱浪逼人的“三夏”大忙季節,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各學科科研人員積極行動,冒著高溫酷暑,全力以赴投身于農業生產第一線,對研究開發的新型農機裝備進行了性能檢測,并圓滿完成夏收夏播的試驗示范任務。他們堅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把汗水灑在田野里,把科研論文寫在農村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民豐收的笑臉。
4月底至5月上旬,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機具與機械化崗位圓滿完成田間起壟作業試驗。此次試驗機具為甘薯機具崗位近期研發的1GQL-2一次兩壟甘薯旋耕起壟機和4QL-1甘薯起壟收獲多功能機。試驗主要針對冬閑田、油菜茬地、麥茬地開展起壟試驗,重點考核不同坡度、土壤類型、秸稈根茬等對機具作業順暢性、適應性、安全性、動力匹配性、起壟效果、對鄰壟干擾等的影響。試驗取得了較好效果,也為進一步優化完善設計提供重要參考。
5月下旬,大蒜聯合收獲技術試驗與性能檢測取得了圓滿成功。經過性能試驗與檢測,農機化所自主研發的可一次完成挖掘、去土、輸送、對齊切果、清選、集果等聯合收獲作業的4DBL-2型自走式大蒜聯合收獲機在明蒜率、傷蒜率、損失率、生產率、含雜率、留梗長度一致性等技術指標上均達到或超過國家相關技術標準,受到業內專家和廣大農民朋友的一致認可和好評。該機有效解決了大蒜機械化收獲中長期未能有效解決的傷蒜率高、蒜梗長度不一致、秧蔓纏繞等技術難題,是當前國內集成度最高的大蒜聯合收獲機,為填補國內空白性成果,已申請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5月底,農機化所在江蘇寶應縣成功舉辦了水稻基質育秧、機械化精量播種現場演示、培訓會。現場會推廣的機械化精量播種技術,所用機具結構性能好,播種均勻性和穩定性高,操作方便、重量輕、工效高,得到了現場領導以及參加培訓的村民一致的肯定和好評。該項技術的推廣,促進了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的速度,同時也為“優質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月底至6月中旬,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機械研究室針對提出的“秸稈粉碎還田+深翻+旋耕后覆膜播種”和“免耕播種”兩套技術方案以及相應篩選、研發出的5臺套試驗設備進行了麥茬花生機械化播種試驗示范與綜合比對。通過為期22天、行程1600多公里的大范圍、多區域試驗示范,進一步摸清了麥茬花生機械化播種存在的技術瓶頸,初步提出了技術和設備改進方案,為攻克傳統兩年三作區麥茬花生機械化播種技術難題奠定了基礎。
6月上旬,農機化所研發的油菜割曬機、履帶式撿拾脫粒機、輪式撿拾脫粒機、帶脫粒滾筒監測的油菜聯合收獲機、油菜小區脫粒機成功完成了技術裝備集成試驗示范。試驗歷時6天,投入科研人員10人,累計試驗面積120余畝,受到廣大農民與合作社的歡迎。此次試驗示范全面真實地展示了各類機具的良好性能,驗證了機具的適應性、可靠性,為油菜分段收獲和聯合收獲技術裝備改進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6月中旬,農機化所研發的輕簡型稻麥聯合收割機繼去年完成水稻收獲性能檢測后,又圓滿完成油菜場地收獲試驗。4LZ-1.0Q型履帶式小割幅稻麥聯合收割機在丘陵山地特殊地形地貌下,表現出了較強的越溝過坎能力,能適應丘陵山地地塊小而分散,地面高差大的地形特點,田間作業、轉移平穩安全;整機連續作業能力強,切割、輸送、脫粒、分離、清選、出糧、排雜等各個作業環節順暢高效;生產效率高,各項收獲指標均高于國家規定指標,得到了農民的一致認可。同時,優化改進后,該機實現兼收油菜功能。(通訊員 陸秉宏)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