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在“6·5”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駐華代表處高級協調代表邵雪民先生再次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與農業立體污染防治研究工程中心主任洽談農業立體污染防治事宜,引起廣泛關注。
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與人類活動
造成水體—土壤—生物—大氣各層面立體污染
記者:“農業立體污染防治”這個概念還是第一次聽說。大家都知道農業的面源污染、點污染,而你們又提出“農業立體污染”的概念,會不會給人以一種炒作概念的印象?
章力建:“農業立體污染”是中國農科院的一批科學家經過多年積累采用學科交叉的方法研究并提出來的新概念,是科學家集體智慧的新概念結晶。
記者:那么,“農業立體污染”的原理和概念該如何理解?
章力建:“農業立體污染”是由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與人類活動引起的,由農業系統內部引發和外部導入,造成水體—土壤—生物—大氣各層面直接、復合交叉和循環式的立體污染,影響農業環境及其生態系統質量受損的過程,包括不合理農藥化肥施用、畜禽糞便排放、農田廢棄物處置、耕種措施及工業、生活廢棄污染物不當處理及其農業利用等多方面。
記者:在人們的印象中,我國農業技術比歐美落后。但“農業立體污染”概念提出后,歐盟等紛紛提出合作意向,是否說明我們在這一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章力建:歐美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技術的確比較先進,但也不能忽視我國有數千年的悠久農耕文明史。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現在的任務就是要在我國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深化研究,保持在這一領域領先的優勢。
“農業立體污染”危害嚴重
近2000萬公頃耕地遭受污染;化肥、農藥浪費年損失達450多億元
記者:“農業立體污染”造成的危害比其他形式的農業污染嚴重得多吧?
章力建:是的。“農業立體污染”對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飲用水質質量下降和硝酸鹽污染超標已嚴重威脅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產安全。在北方集約化高施肥量地區,20%的地下水硝酸鹽含量超標。其次,化肥、農藥已造成我國近2000萬公頃耕地面積受到污染。再次,近40%的耕地受酸雨影響,嚴重地區的土壤酸度只在4.0—5.5。
研究成果表明,我國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萬噸的氮流失到農田之外,直接經濟損失約300億元;農藥浪費造成的損失達到150多億元以上,因污染對人民身體健康和農產品質量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無法估量,近幾年呈現出加重趨勢。
記者:“農業立體污染”如不及時治理,后果如何?
章力建:“農業立體污染”具有多層面的危害性。不及時治理,將會導致從水體—土壤—生物—大氣整個系統的污染,且還會影響農產品質量、人體健康、國家環境安全、環境健康。立體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是無法估量的。污染物不僅危及某個“點”和“面”,而且通過時空遷移、轉化、交叉、鑲嵌等過程,產生新的污染,甚至形成循環污染。
綜合整治而非單項治理
不斷顯露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促進新興高新技術環保產業產生和發展
記者:“農業立體污染”如此嚴重,治理難度一定也很大吧?
章力建:“農業立體污染”是我國工農業快速發展、國家經濟實力快速提升初期的伴生產物,治理難度肯定要大一些,是一場持久戰,但完全可防、可控、可治!這需要綜合整治技術,不是單項項目治理,其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將會不斷顯露。
記者:治理“農業立體污染”的深層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章力建:首先,運用“科學發展觀”系統揭示了農業污染綜合防治的本質與內涵,提出使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有戰略性拓展和提高。其次,將以生物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有機應用到農業治污的進程中,可促進一批新興高新技術環保產業的產生和發展。再次,有助于進一步整合各部門、各產業現有的涉及農業污染治理的資源、資金、人才、技術,形成一個協調、高效的綜合防治平臺。第四,既有突出的生態效益,又有明顯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相關鏈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14916/1323370.html
本報記者 蔣建科《人民日報》 (2005年06月06日 第五版)
中國農業科學院章力建副院長(左)在進行實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