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畜禽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中衛山羊裘皮羊毛彎曲機制,并發現了調控山羊羊毛彎曲的重要基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中衛山羊是農業農村部公布的首批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是世界珍稀的裘皮用山羊品種。羊毛的彎曲度是決定裘皮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中衛山羊出生后,其體表精美的花穗圖案隨著被毛生長,毛股的彎曲度逐漸降低,進而消失,裘皮品質也隨之下降,大大影響了毛皮的經濟價值。因此,解析山羊被毛彎曲發生顯著變化的分子調控機制對于提高裘皮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為探究中衛山羊被毛彎曲分子機制,研究人員采集了不同發育階段的中衛山羊皮膚組織,通過組織形態學分析、轉錄組學分析和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羔羊45天是羊毛彎曲的關鍵時間點。研究表明,差異表達基因及蛋白被顯著富集于ECM-受體相互作用、PI3K-Akt等一系列信號通路。多組學方法聯合分析顯示,KRT和α型膠原家族可能在山羊毛囊發育和羊毛彎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研究表明,COL6A1基因對毛乳頭細胞的增殖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是調控山羊羊毛彎曲的重要基因。該研究為解析山羊特色性狀調控機制,改良我國地方山羊裘皮生產性能提供了理論依據。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寧夏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絨毛用羊產業技術體系項目的支持。(通訊員 付松川)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3389/fcell.2022.83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