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11月1日,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和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
作物科學研究所承辦的“作物誘發突變新技術國際培訓班”在北京舉行。來自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亞共14個國家的30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培訓班上,國內7位專家為學員介紹了IAEA亞太區域合作項目的概況,重點就國際作物誘發突變技術發展歷程與誘變品種的效益、作物航天誘變育種技術、串列加速器輻照技術、離子束誘變育種技術、分子突變育種技術、基于測序的突變基因發掘技術等進行了專題培訓。同時,結合講課內容,安排了實驗操作演示。學員們還參觀了
作科所重大科學工程、國家種質庫、國家農作物航天誘變技術改良中心、北京大學輻照中心、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直線加速器高能粒子試驗束裝置、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串列加速器等。
根據問卷調查反饋,學員們一致認為,培訓內容豐富、結構合理,既有理論講授,又有實驗操作,不僅開闊了眼界,學到了許多作物誘發突變的新知識、新技術,而且增進了IAEA亞太區域各成員國科學家之間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友誼,為更好地開展項目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次培訓班是IAEA“利用誘變育種技術培育適應氣候變化的作物”(RAS/5/056)項目2013年度的重要活動之一,也是IAEA首次以航天育種與高能離子束育種技術為主題的國際培訓班,
作科所劉錄祥研究員是該項目的牽頭國協調員。
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局項目官員劉漢思、中國農科院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馮東昕出席開班儀式。
作科所副所長王述民出席培訓班結業式,并為學員頒發了結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