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20日,由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中國茶葉學會、國家茶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召開的“技術創新與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杭州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學部副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方智遠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蓋鈞鎰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林業大學張齊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農業大學束懷瑞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陳宗懋研究員,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二處高戰軍處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中國茶葉學會理事長楊亞軍研究員,以及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浙江大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浙江省農業廳、安徽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深圳市深寶華城食品有限公司、大閩食品(漳州)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校和茶葉深加工企業的專家8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
2008年中國工程院下達了“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咨詢研究項目,由陳宗懋院士主持。研究內容包括總結過去近60年來我國茶產業所取得的成績,分析當前我國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同世界主要產茶國存在的差距,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未來15年茶產業發展的預測和對策。為了檢閱項目組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汲取茶產業專家的集體智慧和借鑒相關產業的經驗,項目組策劃召開“技術創新與茶產業可持續發展” 研討會,會議邀請了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全國茶學界數十位權威專家進行研討,集思廣益,為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研討會上,15位專家就技術創新(含茶樹育種、栽培、加工、有害生物防治、茶與人體健康等領域)和茶葉市場、品牌建設、茶學高等教育等方面對茶產業發展的作用進行了總結和展望,另外有6位專家就茶產業的主要產品(包括綠茶、名優綠茶、烏龍茶、紅茶、黑茶、茶飲料)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前景作了專題報告。與會專家圍繞報告內容展開了熱烈的討論。4位受邀院士一致充分地肯定了這一會議形式,并結合自身的研究領域和對茶產業的理解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茶產業迅速發展,對振興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茶產業成為我國農業中具有競爭力的高效產業。2008年,我國茶葉產量約120萬噸、產值800億元,出口茶葉29.5萬噸,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產茶國和第二大茶葉出口國。回顧我國茶產業發展歷程,技術創新對促進產業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技術創新,使茶樹良種普及率由上世紀80年代的不到10%提高到2006年的33.1%,茶園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茶葉質量安全明顯改觀,茶葉加工特別是名優茶加工由手工走向機械化、連續化,名優茶成為對茶產業貢獻最大的產品;茶葉新產品開發加快,促進茶產品升級,茶飲料年銷售量達到600萬噸;茶的健康功效不斷被揭示,茶天然產物的制備與利用也取得重要進展,并有望成為茶產業發展新的生長點。然而目前還存在茶樹良種比例較低、茶葉采摘勞動力緊缺、加工機械化水平不高、產業組織化水平偏低等問題,面臨著國內外食品安全要求不斷提高的形勢和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等方面的挑戰。
經過兩天的討論,與會專家在茶產業發展策略和未來規劃方面達成共識。陳宗懋院士在總結中說,我國未來茶園面積要根據市場需求穩步發展,將提高產品質量和產業效益放在首位;名優茶的發展今后要立足于生產一芽一二葉的優質茶;要提高茶葉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推進茶葉連續化、清潔化加工;要繼續重視茶葉的質量安全問題,提高產品的衛生質量水平;重視茶葉功能成分的開發利用,開辟茶葉新用途,開發基于功能成分的終端產品,以進一步延長產業鏈,促進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技術創新與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召開
發布時間:2009-03-16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