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29日,農機化所胡志超研究員及其團隊成員在我國大蒜主產區——江蘇省邳州市開展大蒜聯合收獲機田間性能試驗。
大蒜是我國重要的特經作物和出口創匯產品,近年來更是備受廣泛關注。大蒜因其特殊的生理性狀(根長、土潮、易損)和收獲工藝要求,其機械化收獲難度較花生等其它淺土型土下果實要大。我國目前大蒜的收獲以人工收獲為主,僅極少數地區采用了挖掘犁或挖掘機,聯合收獲仍為空白。人工收獲用工多、勞動強度大、作業效率低、綜合費用高,已成為制約大蒜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農機化所在系統消化發達國家土下果實機械化收獲技術和總結我國大蒜生產經驗的基礎上,在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根莖類作物生產機械化關鍵技術提升與裝備優化研究”的支持下,通過潛心研究與持續創新,研發出可一次完成挖掘、輸送、清土、取果、集果等作業工序的大蒜聯合收獲技術裝備。該設備系以4HLB-2型花生聯合收獲機為公用技術平臺,其果秧分離裝置等作業部件采用模塊化設計,可根據花生、大蒜不同收獲需要實現快速轉換,從而有效提高機具利用率和降低作業成本。邳州試驗表明,該設備有效解決了大蒜機械化收獲中長期未能得到有效攻克的傷蒜率高、蒜梗長度不一致、秧蔓纏繞等技術難題,研發的自動對齊雙支撐蒜秧分離技術和創制的蒜果復式夾持自動排序對齊蒜秧分離機構,能有效降低大蒜損傷率、提高蒜秧分離效率和蒜梗整齊度。目前,該設備已申請多項國家發明專利,為開發先進適用的國產化大蒜聯合收獲設備奠定了良好基礎。
(農副產品加工工程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