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懋,1933 年出生于浙江省海鹽縣。1954 年畢業(yè)于沈陽農學院植保系。2003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中國茶葉學會理事長,第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現(xiàn)任中國農科院茶葉所研究員,中國茶葉學會名譽會長,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風險評估委員會副主任,農業(yè)部食品農藥殘留標準審定委員會副主任。
作為茶學家、茶樹植保專家、中國茶葉農藥殘留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陳宗懋早期從事茶樹害蟲防治研究,提出中國茶樹病蟲區(qū)系演替規(guī)律,創(chuàng)造茶樹長白蚧玻管預測技術。20 世紀60 年代初,開創(chuàng)茶葉中農藥殘留研究領域,研究和起草多項國家標準,對降低中國茶葉農藥殘留作出重大貢獻,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 項、三等獎2 項。他主編的《中國茶經》是茶界最暢銷書籍之一,1998 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他主編的《中國茶葉大辭典》( 300 萬字,辭條10 000 條)是最具權威性的茶葉工具書,2002 年榮獲國家辭書一等獎和國家圖書獎提名。2007 年被授予中華農業(yè)英才獎。2009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60 周年“三農”模范人物榮譽稱號。

碩果累累 茶界楷模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
古有茶博士,今有茶院士。茶對于平常百姓來說,是開門七件事之一,所謂:柴米油鹽醬醋茶。作為一種大眾飲品,茶葉的質量安全直接影響到茶產業(yè)的發(fā)展和百姓的生活。陳宗懋在國內外率先開創(chuàng)了茶葉農藥殘留和茶園化學生態(tài)防治研究兩個領域,為我國茶葉事業(y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技術創(chuàng)新來源于生產實踐
“科研必須與生產相結合”,這是陳宗懋半個多世紀以來始終奉行的“信念”。自1960 年到茶葉研究所后,他先后主持過“茶樹病蟲種類調查”、“茶樹病蟲害大面積綜合防治研究”、“茶樹地衣苔蘚防治研究”、“茶云紋葉枯病流行規(guī)律和防治研究”、“新農藥對茶樹病蟲害的藥效鑒定”等多項茶樹植保課題,幾乎所有課題都與茶葉生產密切相關。他研究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先從查閱國內外文獻開始,工作中既重視基礎研究內容,更重視和生產實際相結合,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早在20 世紀70 年代,他就歸納提出了中國茶樹害蟲區(qū)系演替的規(guī)律,并根據(jù)這些演替變化,提出了茶樹病蟲防治新策略:對茶樹病蟲危害檢查,不僅看叢面,也要查葉背比較隱蔽的部位,否則就了解不到真實的蟲情,影響防治效果;由于病蟲發(fā)生代數(shù)、繁殖率的變化,這就要求在防治策略上作出調整。由于害蟲取食方式發(fā)生變化,過去一些胃毒有效的農藥,對吸汁型害蟲不再有用。而導致茶樹害蟲演替的原因,陳宗懋認為主要是化學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和栽培技術措施的變革( 由叢栽變條栽) 兩大人為因素的干擾所致。茶園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病蟲區(qū)系的穩(wěn)定性和演替是交替發(fā)生的,穩(wěn)定是相對的,演替變化是絕對的。在這種情況下,只采用單一措施就難以取得較好防治效果。為了達到茶樹病蟲有效防治的目的,他想到了與生產部門相結合的點子,在浙江省農業(yè)廳的支持下,70 年代初,他在浙江茶區(qū)組建起茶樹植保聯(lián)系點,發(fā)動點上植保人員,查蟲情、發(fā)預報,對照當?shù)貙嶋H情況,貫徹茶園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這種聯(lián)系點的茶樹病蟲測報與防治網(wǎng)絡,到80 年代中期,在浙江茶區(qū)建有74 個省級點、415個縣級點。測報點的建立,使茶樹綜合防治水平和效果大大提高,在此期間,浙江省的茶葉產量提高近4 倍。
“科研必須大膽創(chuàng)新”,這是陳宗懋從事科研工作的座右銘。70 年代,茶園中長白蚧害蟲十分流行,這種背著白色蠟殼的小蟲,由于整個身體外面包著一層嚴密的蠟質,農藥進不去,很難殺死,唯一辦法是待小蟲孵化爬出蠟殼時一舉殲滅,掌握時機是防治關鍵。當時蹲點所在的大隊正是長白蚧害蟲高發(fā)區(qū),他通過細致觀察和研究,提出了一個極為簡易的方法:取一小枚玻璃試管,把附有蠟質長白蚧的茶樹枝條裝入其中,上面用棉花絮塞住,每天觀察棉塞上的蟲數(shù),就可掌握住孵化的正確日期。他的這個辦法推廣后,大大提高了對長白蚧的防治效果,后來,他的這種方法成了浙江許多茶區(qū)消滅長白蚧的有力武器。
依靠科學控制農藥殘留
從60 年代開始,由于茶園中使用高殘留農藥帶來茶葉中的農藥殘留,直接影響到我國茶葉的出口。當時我國對茶葉農藥殘留的分析還是空白,陳宗懋主動開展此項研究,他以堅強的毅力和刻苦的鉆研精神,邊學習邊工作,開創(chuàng)了我國茶葉中農藥研究之先河。40 多年來,他先后進行了60 余種農藥在茶樹上殘留、降解動態(tài)的研究,提出20 余種農藥在茶樹上的安全使用標準,其中有18 項作為國家標準頒布實施,另有5 項作為部頒標準,從而使茶葉成為全國各種作物中最早提出農藥安全使用標準的作物。
通過大量研究數(shù)據(jù),他得出兩個結論:一是農藥的蒸氣壓是決定農藥在田間或加工時揮發(fā)的主要因素。根據(jù)農藥的蒸氣壓就可以判斷該農藥在茶樹上殘留時間的長短,是否適合于茶葉生產中使用。二是農藥的水溶解度是決定茶葉飲用安全性的重要參數(shù)。茶在沖泡后,飲用的是茶湯而不是直接食用茶葉,因此只根據(jù)在茶葉中的殘留水平來確定茶葉的農藥殘留是不科學的,應同時考慮其在茶湯中的浸出率,茶葉中農藥殘留應以測定茶湯中的農藥殘留含量才是正確的做法。他的這一建議,后來得到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的認可,也為FAO 所采用。
六六六和DDT 這兩種農藥由于它的高殘留和高毒性,早在20 世紀70 年代初就已停止在茶園中使用,但在70 年代末茶葉檢測中仍有殘留。為了弄清其長期徘徊不降的原因,陳宗懋開始了對這兩種農藥污染的調查研究。在研究中,他首次明確提出DDT和六六六的污染不是來源于土壤和水源,而是空氣中漂移的論點。茶葉生產中雖然不用它,但其他作物使用時通過空氣漂移而降落于茶園內,造成茶葉污染,所以只有在所有作物禁用時,殘留才會消除。在農藥研究中,他還提出按照農藥常用參數(shù)和主要生態(tài)條件進行茶葉中農藥殘留水平的預測研究。這種只采用簡單參數(shù)和公式,對一種作物進行分析就可預測不同類型農藥使用后的殘留水平,在國際上尚屬首次。他的這些研究成果經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連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 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申請專利1 項。
主動當好政府參謀
從70 年代起,陳宗懋多次向農業(yè)部、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和浙江省農業(yè)廳提出茶葉生產中禁用高殘留和劇毒農藥,選用低毒、高效、低殘留農藥的建議,后被農業(yè)部采納并向全國茶區(qū)轉發(fā),對解決我國茶葉的農藥殘留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1996 年和1999 年,針對一些國家在農藥殘留標準上的嚴格化,他分別向農業(yè)部提出在茶葉生產中禁用高殘留的農藥品種三氯殺螨醇和氰戊菊酯的建議,得到農業(yè)部、化工部、商業(yè)部、衛(wèi)生部專家的認可和采納,并于1997 年6 月和1999 年11 月頒布實施。在他的積極參與下,我國茶葉農藥殘留水平已從1999 年的80% 超標降至2007 年的18%。可以預期,依靠科學管理必將能實現(xiàn)茶葉達到理想農藥殘留控制的目標。
90 年代,國際上大幅度提高進口茶葉的農藥殘留標準,中國茶葉出口遭受嚴重打擊,許多茶葉無法出口。為此,他積極與歐洲茶葉委員會聯(lián)系,出示了數(shù)百頁的實驗資料,以科學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據(jù)理力爭。經過長達數(shù)年的交涉,他的這些建議終于被歐洲茶葉委員會接受。1998 年,歐洲議會通過并正式頒布了包括11 種農藥修改后的第一批新標準,比原標準放寬了5-100 倍,這對我國茶葉出口十分有利。同時,他的實驗室還被歐盟認證為我國唯一有資格進行向歐盟出口茶葉中農藥殘留分析的實驗室,每年承擔8 000-10 000 只出口茶樣的分析任務。在2008 年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召開的政府間茶葉會議(IGG)上,成立了茶湯中農藥殘留工作組,由中國任組長。
陳宗懋的系統(tǒng)研究和不懈努力,對解決中國茶葉中農藥殘留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1992 年農業(yè)部授予他全國農業(yè)環(huán)保先進工作者稱號。2008 年,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下屬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的農藥殘留委員會(CCPR)主席國由荷蘭改為中國,陳宗懋被農業(yè)部任命為CCPR 會議的主席。
陳宗懋除了他自己熟悉的植保專業(yè)外,對茶葉其他相關業(yè)務也積極鉆研。他熟悉世界茶葉科技和茶業(yè)動態(tài),對茶葉生產發(fā)展宏觀決策提供建議,多次撰文提出宏觀決策的參考意見。為此,他17 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在會上作有關茶葉宏觀決策的報告。由于他在國內外茶葉科研、生產、貿易上作出貢獻,從1995 年起連續(xù)5 次被農業(yè)部派遣,代表中國政府參加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五、第十六屆政府間茶葉會議。在第十二屆世界茶葉大會上,他還就英國提出的茶葉標準問題闡述了我國的立場和意見,捍衛(wèi)了國家的利益。
開拓茶園化學生態(tài)研究新領域
陳宗懋具有活躍的學術思想,在研究中經常能注入世界科技的新思想,他靈活地運用農藥的幾個物理化學參數(shù)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參數(shù),成功地建立了農藥在茶樹和茶葉中降解的預測模型與技術,這種對一種作物上多種農藥的預測技術在國內外都是首創(chuàng),該成果在1997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20 世紀90 年代,陳宗懋根據(jù)國際上化學生態(tài)的新熱點,開創(chuàng)了茶樹害蟲化學生態(tài)研究新領域。他認為,害蟲危害茶樹而天敵又吃害蟲,這三者以營養(yǎng)食物鏈的形式串在一起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那么在這浩瀚的自然界,是什么原因使得害蟲正確無誤找到茶樹,而天敵又如何能在如此浩大的空間尋覓到它的營養(yǎng)源——害蟲?這種奧秘似乎是受某些特定的化合物所控制的,如能剖析自然界的這種化學生態(tài)聯(lián)系機制,就可找到新的茶園害蟲防治途徑,提高茶園害蟲天敵的生防效率。這一全新的學術思想極富創(chuàng)新意義,因而先后獲得了4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同時也由于這種需要,他在國內較早地招收了昆蟲化學生態(tài)學博士生。
90 年代以來,陳宗懋帶領他的科研團隊開展了茶樹上的茶尺蠖、茶蚜、假眼小綠葉蟬等3 個主要害蟲及其天敵之間三重營養(yǎng)機制的研究。他認為:在復雜的茶園生態(tài)系中,無論是同一營養(yǎng)層內還是不同營養(yǎng)層間都由一些信息物質得以保持種內和種間的通訊聯(lián)系。至于不同營養(yǎng)層間也主要是通過化學通訊機制調節(jié)種間的相互行為,以獲得食料而生存。這類化合物既有利于寄主植物茶樹,也有利于天敵,所以稱之為互利素。就寄主植物茶樹而言,這種機制也是茶樹植株的一種間接的抗性機制。這些化學生態(tài)學的研究結果對茶樹害蟲的綜合治理具有理論指導意義,揮發(fā)性互利素的研究,啟發(fā)人們可以通過這種機制使得害蟲無法找到寄主茶樹,使天敵能高效率地尋覓到寄主害蟲,從而提高生物防治的效率。這些研究成果雖然尚未完全應用于生產,但已指出一條全新的防治害蟲希望之路。茶葉是一種特殊飲品,在化學農藥受到限制使用的今天,其意義尤為重大。
致力弘揚茶的國飲品質
茶作為飲料,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它的藥用價值,特別是應用于臨床實驗的研究,卻是現(xiàn)代科學研究的內容。陳宗懋早在20 世紀80 年代就關注茶與人體健康的研究。他所收集發(fā)表茶與人體健康的論文達15 篇之多,包括國外醫(yī)學研究現(xiàn)狀、世界茶葉抗癌防癌生物化學基礎等研究論文。他還受臺灣食品協(xié)會的邀請,專程去臺灣,在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作“茶對人體健康功能”的學術報告。有一次,聯(lián)合國一位官員問他:“人們都說茶葉有抗癌防癌的功效,為什么西方國家所作的茶葉抗癌流行性病學調查結果不明顯,這是什么原因?”陳宗懋想了一下,對他說:“我覺得您在布置試驗的時候犯了一個錯誤,您所選擇的調查對象是西方人,而東西方人在喝茶習慣上是大不相同的。西方人有茶歇(tea time),上午10 點鐘、下午4 點鐘。而中國人不是這樣的,幾乎從早到晚都要喝茶,很多中國人出差也常帶著茶杯,坐在火車上也要喝茶,甚至有的人出門時間稍長,也隨身帶著茶杯,這就說明有個連續(xù)性和間歇性的問題。中國人喝茶是連續(xù)的行為,西方人是間斷性的。茶葉之所以能抗癌,主要是靠人血液中的兒茶素含量,這個結論是經過科學證明了的,間歇性喝茶的人,剛開始喝的時候,血液中兒茶素的濃度比較高,1 小時前后其峰值最高;但到2-3 小時以后,兒茶素就隨小便等液體排泄出去了,濃度也隨之降低。因此,西方人血液中兒茶素含量一般有2 個峰值:早上九十點鐘,下午四五點鐘,它的曲線是一個雙峰型;而中國人則不同,從早晨開始,峰值由小變大,然后一直維持在高峰,是一個饅頭型的曲線。哪個效果好?當然是一目了然。要想通過喝茶起到保健作用,每天喝6-10克茶,攝入茶多酚300 毫克對身體健康就有好處了。”
有人問陳宗懋:“您為什么這樣致力于茶與人體健康的研究?”他十分堅定地說:“因為我覺得茶有益于人體健康,茶可以陶冶情操,強身健體,比喝酒、喝飲料要好。茶要成為國飲,要有很多人樂于飲用才行。老百姓喝茶,首先要讓他們知道茶的好處,才會主動去喝,所以大家要廣泛地宣傳。”
陳宗懋主持編著的140 萬字的《中國茶經》于1992 年出版,是一部茶葉百科全書,對茶歷史、茶科技、茶生產、茶文化等作了全面闡述,受到讀者廣泛歡迎。至今已重印21 次,銷售超過7 萬冊。
陳宗懋常說,茶產業(yè)好像是在天空中翱翔的一架飛機,它的兩個翅膀:一是茶科技,二是茶文化。這兩個抓好了,才能帶動茶產業(yè)的發(fā)展。這些年看下來,覺得茶文化就好比是一個平臺,通過茶文化可以促進茶貿易、茶產業(yè)發(fā)展。文化與科技就像孿生兄弟一樣,相輔相成。也許是職業(yè)習慣,陳宗懋每到一個地方,總要到茶館看看,他說,茶館發(fā)展起來,可以促進茶的消費,茶文化對茶產業(yè)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陳宗懋從1954 年大學畢業(yè)至今,已連續(xù)奮斗了近60 個春秋。在達到人生“知天命”的歲月時,他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矢志不移的追求,于1984 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踏踏實實地工作在科研第一線,碩果累累,為茶葉事業(yè)作出了杰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