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組織的國家小麥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視頻工作會議在安徽省皖墾集團龍亢農場召開。此次會議鑒評出了黃淮南片、長江中下游和西南麥區的22個多抗與弱筋優質小麥品種,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程順和、趙振東,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馬傳喜等領導和專家參加了會議。
此次會議共展示了品種(系)51個,其中包括黃淮南片麥區品種31個,長江中下游麥區品種12個,西南麥區品種8個。所有參試材料均播種0.5畝大區,并劃分為條銹病接種區、白粉病接種區、赤霉病接種區和病害防治區。在小麥灌漿初期和中期,分別調查各品種白粉病、條銹病和赤霉病發病情況,并按照相應國家農業行業標準和鑒定評價方法對各品種白粉病、條銹病和赤霉病的抗性進行評價。
通過專家鑒評,共評出兼抗條銹病、白粉病的品種有11個,包括黃淮麥區的皖宿0628、宛1204、秦農578、百農4199、鄭麥1354和百農5847R14,長江中下游麥區的揚14-214,西南麥區的川麥1690、黔麥21、綿麥902和川麥93。赤霉病抗性較好的品種有12個,包括黃淮麥區的安科1801、安農1589、WK1602、皖宿0891、紫麥19、康F、徐農029、秦農578和西農511,長江中下游麥區的揚16-157、揚14-214、安農1580。弱筋品種在收獲后,還將進行糕點、餅干等食品的加工質量評價。此次會議展示的品種表現優異,具有廣闊的發展潛力,引起參會代表的廣泛關注。(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