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
植物保護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主要農作物有害生物及其天敵資源調查”項目實施近一年來,在搜集整理大量歷史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在相關省(市、區)的50個地市260個縣(市)1400個鄉鎮7000個樣點開展了實地調查,采集了病蟲害、雜草、害鼠、天敵樣本近13000份、制作標本近2000份、拍攝照片3000多張、提取保存DNA樣本600余份,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原始資料。

圖1 銀毛龍葵群落
發現了國內鮮有報道的銀毛龍葵雜草(見圖1),該雜草原產于美洲,全身有毒,是牧場和耕地的主要雜草。如果牲畜吃了會產生流涎、鼻音失控、呼吸困難、浮腫、顫抖等癥狀,如果蔓延到農田,會影響作物生長。此雜草在我國還非常罕見,僅在2012年7月5日在山東濟南黃河大橋北發現并報道過,目前已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潛在危險性病、蟲、雜草名錄》。

圖2 水稻胡麻斑病
發現了水稻后期比較罕見的胡麻斑病(見圖2),這種病又叫胡麻葉病,分布很廣,主要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稻種或病稻草上,或菌絲體潛伏于病稻草內越冬,翌年播種后病菌可直接侵染幼苗,但在稻谷收獲期很少發生。
發現了銳頂鐮孢、燕麥鐮孢和小麥冠腐病菌引起小麥根部、莖基部腐爛病和小麥赤霉病的新紀錄。另外,該項目還嘗試將Cytb(線粒體DNA細胞色素b)和D-loop(線粒體DNA的D-loop區)、ITS1(核糖體DNA的第一內轉錄間隔區)和ITS4(應用真菌通用引物)序列分析法應用于DNA條形碼工作。
通過對該項目的進一步研究,科研團隊掌握了我國主要農作物有害生物及其天敵種類、分布、現狀等基礎信息,不僅能為農作物生物災害早期預警、災害應急控制、積極防御,天敵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提供基礎科學數據,還將為我國生態農業和糧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通訊員 孫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