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7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
生物技術研究所和
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共同組織召開“滿足健康需求的營養型農業” 香山科學會議第535次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農科院
生物所范云六研究員、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陳曉亞研究員、中國農科院
農經所王東陽研究員和中國農科院
生物所張春義研究員共同擔任本次會議的執行主席。
會議針對全球“加強營養敏感型農業發展、確保糧食安全、實現健康飲食”的行動要求,圍繞滿足人群健康需求的營養導向型農業發展這一主題展開,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萬寶瑞研究員、世界糧農組織高級營養政策官員博奧斯普格伊思(Boitshepo Giyose)、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IFPRI)樊勝根博士作了3個主題評述報告。以作物營養育種與栽培、農產品加工與新型食物資源開發和糧食安全與營養3個中心議題進行了16個專題報告和深入討論,探討發展滿足健康需求的營養型農業交叉性的科學研究前沿與未來。會議促進了不同學科領域專家之間的交流,充分認識到農業科技在解決我國人群隱性饑餓和營養失衡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于面臨的科學問題、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就“滿足健康需求的營養型農業”今后的發展達成了共識:基于糧食的農業發展方式,將滿足健康需求的營養目標戰略納入我國農業發展政策,將營養豐富的食物、膳食多樣化和營養強化作為克服營養不良和微量營養素缺乏癥的核心;將生產、加工等產業鏈和價值鏈引入糧食生產體系;在縱向和橫向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科研大協作,形成學科交叉創新,倡議有專項資助并付諸實施;加強營養科普教育、推動農業營養強化育種和植物次生代謝組對人體營養健康的研究。
據介紹,“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健康和營養良好的人口不僅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成果,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過去幾十年中,我國在提高農業產量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饑餓和貧困大幅度下降,然而營養不良如隱性饑餓(微量營養素缺乏)所導致的貧血、幼兒出生缺陷、生長遲緩以及發育性殘疾等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同時營養過剩者的數量仍居高不下,嚴重影響我國的人體素質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代價。近10年來消除“隱性饑餓”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健康的膳食和良好的營養取決于糧食及農業的適應性發展。農業和糧食系統在抗擊各種形式的營養不良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盡早立項“滿足健康需求的營養型農業”科學計劃與順利實施,有利于抓住全球推廣營養敏感性農業的機遇,組織多學科交叉隊伍,協同攻關、加大投入、將我國農業生產與公眾營養和健康緊密聯系,推動營養強化育種逐漸成為我國先進農業的重要育種方向,更好地發揮農業營養強化技術和代謝組學研究在改善我國人群微量營養素缺乏和營養失衡問題上的作用。以營養作物,健康生活為目標,推動和優化我國的農業育種和糧食生產。
來自國內和美國、土耳其、澳大利亞等6國24家研究單位和高校專家、世界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11個不同學科跨領域代表共50人出席了本次會議。(通訊員 崔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