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
生物技術研究所在北京舉辦了轉基因玉米研發現場展示會。重點展示了
生物所、
植保所與奧瑞金公司通過科企聯合自主研發的抗蟲與耐除草劑玉米的田間表現。據
生物所研究員郎志宏介紹,抗蟲玉米能耐受高壓力玉米螟危害,2個轉化品系已獲準進入環境釋放試驗階段;耐除草劑玉米能耐受田間推薦使用劑量4倍以上的草甘膦噴施,耐受性達到商業化安全使用水平,轉化品系已進入生產性試驗階段。另外,植酸酶玉米已獲得生產性試驗安全證書,并完成了產業化前期準備。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王漢中,中國工程院院士范云六、戴景瑞,以及農業部科教司、科技發展中心,科技部重大專項辦的有關領導出席展示會。與會領導和專家高度評價了
生物所與奧瑞金公司科企合作的研發模式,肯定了植酸酶玉米、抗蟲和耐除草劑玉米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不僅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而且已初步具備國際競爭力和產業化發展潛力。為更好推進轉基因玉米的研發,與會領導和專家建議,對處于研發階段的轉基因作物要盡早開展食用安全和環境安全評價;要加強多種性狀疊加的復合性狀轉基因作物研發,特別關注如抗旱等具有重大產業需求的性狀的疊加;加強戰略研討,通過各種渠道建言獻策和科普宣傳,以推動產業化進程。
王漢中在總結時指出,植酸酶玉米、抗蟲玉米和耐除草劑玉米是中國農科院自主創新的重要科研成果,研發團隊在育種材料和改良性狀的選擇上非常符合產業需求,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他希望
生物所與奧瑞金公司加強深度聯合與協同創新,為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應用打下堅實基礎,爭取實現跨越式發展。
據悉,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作物,在糧食和飼料生產中起到重要作用。轉基因技術已應用于玉米病蟲害抗性、雜草控制、抗旱及玉米營養品質的提高等方面,可彌補玉米遺傳改良中傳統育種方法的局限,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和前景。(通訊員 崔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