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農業有害生物基因組學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經典昆蟲食誘劑通過吸引橘小實蠅取食并代謝增強雄蟲競偶場的吸引力的作用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在綠色防控技術中,害蟲行為調控技術被廣泛應用,其中雄性殲滅技術是目前最有效的技術之一,該技術用于實蠅防控已有60多年,執行了150多次根除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一技術的關鍵在于甲基丁香酚等植物源化合物的使用。這類化合物對果實蠅類害蟲,特別是橘小實蠅,具有強烈的吸引作用。然而,橘小實蠅為何如此“偏愛”甲基丁香酚,一直是未解之謎。
該研究發現,橘小實蠅雄蟲被甲基丁香酚吸引后,會攝取該化合物,并將其代謝為一種衍生物。這種衍生物可作為雄蟲所形成的求偶“競技場”的信號,從而吸引更多雌蟲前來。在求偶“競技場”中,雌蟲可以選擇強壯的雄性作為配偶,促進“優生優育”。研究進一步發現,特異性的嗅覺識別通路在雄蟲定位甲基丁香酚并提升交配優勢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該研究從神經行為學和生態學角度揭示了植物揮發物調節昆蟲交配行為的新機制,為未來基于嗅覺分子靶標的行為調控劑篩選奠定了理論基礎。
該研究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支持。(通訊員 馬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