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是保障我國農業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戰略措施。綜合防治農業污染,不僅需要技術支撐,還需要經濟制度和政策措施的配套。利用現代化供應鏈(超市)生產、采購、銷售、消費農產品,可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引導合理科學的使用化肥、農藥等投入品,從而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促使農業生產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為建設現代農業與和諧社會服務。
一、農業小規模生產模式不僅造成農業污染而且制約了其有效治理
農業污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整體,一個類別的污染經過循環,相互交叉、嵌套,形成大循環體的污染。比如,土壤中過量施用氮肥,多余的氮肥通過沉積、流失和揮發造成土壤、水體、大氣污染,同時也造成農產品硝酸鹽積累,影響農產品質量。農業污染不僅制約著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且影響到生態安全、人體健康、農產品的質量和國際競爭力。我國有關部門先后組織開展了數百項重大農業環境污染防治項目,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由于當前農業污染防治的復雜性,各項環保投入及各類政策措施同生產者的短期利益相沖突,缺乏內在的動力機制而顯得舉步維艱。特別是我國部分地區農業污染呈現立體性、多向性和復雜性的趨勢,已經逐漸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家一戶的小規模土地經營是我國目前農村主要生產形式。部分地區受經濟利益最大化驅動的小規模農民,為了在短期通過較小投入獲取較大產出,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大量投放化肥來提高產量,不合理地施撒農藥、特別是高殘留農藥來預防病蟲害、優化農產品外觀。
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的需求導向決定著農產品的生產。農產品提供者采用對環境友善的方式生產安全農產品,就需要有更多的投入,只有對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付出額外“溢價”,才能支持生產者采用更多技術進行污染治理。而傳統的農貿市場鏈條主要由個體的流通業者和小商販之手收集分散農戶生產的產品,所有參與者之間不存在長期性契約關系,不僅使監管部門難以進行全面管理,而且沒有主體有能力對農戶進行組織、教育、培訓、監督和激勵。在投機意識的驅動下,一部分生產者濫用化肥和農藥進行生產進而導致農業環境污染和影響農產品質量難以避免。因此農業污染治理應該采用技術、政策、制度等綜合方式加以治理,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現代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來緩解資源、環境對農業發展的約束,在減少農業污染的同時也提高農產品質量。
二、超市的發展在現代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的作用日益顯著
所謂現代農產品供應鏈,是以超市為龍頭,由連鎖超市、農產品供應商、供應商的直屬農場和協作生產農戶為主要參與者的農產品供應鏈。我國超市已經從20世紀90年代初少數沿海都市起步,發展到2003年的7.4萬家。超市中食品銷售總額達到4600億元,其中,約有3000億元的加工食品和1250億元的包括水果、蔬菜、水產品和肉類在內的生鮮食品,其發展速度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伴隨著超市的發展和采購體系完善,農產品日益成為超市經營的主打產品,品種和數量不斷增加。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超市銷售的農產品僅占農產品零售總額的5%以下,2006年超過15%;預計到2012年有望實現50%。超市已經成為大中城市消費者購買日用品和農產品的不可缺少的交易場所。
超市的發展也正在改變我國的農業。正如FAO的研究結論:“農產品全球貿易比農業GDP的增長更為迅速,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貿易中的加工廠產品增長都很快,這主要是與發展中國家的超市迅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超市逐步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一種新型流通業態,將有可能成為整個貿易鏈的主力”。從我國國情分析,超市同供應鏈其它主體相比,更有能力承擔核心作用。建立在分散的小規模農戶生產、農產品經紀人、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基礎上組成的傳統農產品供應鏈,不僅難以生產出優質、安全、附加價值高的農產品,也難以保護產地環境和防治農業污染。
超市作為供應鏈主導環節發揮作用,主要通過制定和監督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的食品安全標準、化學藥品的投放標準以及可追溯性的規則,對整個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進行管理。這樣,超市和農產品生產者之間以需求信息和品質標準為紐帶,通過對生產資源、物流資源、零售資源的有機整合,不僅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市場風險,而且提高了我國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對促進農業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治理大有助益。
1.超市擁有較完整的檢測能力。同小規模種植和農貿市場個體交易相比,超市系統存在著聲譽機制,只要有個別不符合標準的商品被曝光,就會損害整個企業的信譽。為長遠和整體利益計,大型連鎖超市基于先進的物流、設備、人才、技術優勢,重視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配置相應的農產品加工檢測設施和檢測人員,建立完善的檢測技術規范、檢測記錄檔案和檢測過程質量控制制度,開展自律行為和進貨把關檢測。
2.超市擁有較可靠的標識系統。通過標簽和攤位區隔把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同普通農產品區分開來,便于消費者選購。部分大型連鎖超市擁有電腦單品管理和跟蹤系統,消費者能夠通過查詢獲得安全農產品的整個生產和流通過程的全部信息。
3.外部競爭環境促使超市經營質量安全農產品。同農貿市場相比,超市經營需要有相應的保鮮設施、銷售場地、管理隊伍、物流渠道和規模效應,在價格上并沒有競爭優勢。為獲取差異化競爭優勢,傾向于積極主動地引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利潤空間高的農產品,實現“優質優價”,進而促進產地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
4.部分超市開始制定自己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一些超市已經制定了比公共標準更嚴格的農產品品質內部標準。凡進入品質體系的農產品,都需要采用其制定的食品安全標準,這樣為生產者設置了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門檻。
5.超市的出現提供了實行農產品組織內部交易模式的基礎。同市場交易模式相比,組織內部交易模式更加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雖然組織內部交易模式會使農戶失去一定的“自由度”,使超市企業增加管理成本,但是農戶和超市均可獲得經濟補償,從而有經濟動力去管理整個供應鏈,去生產“優質安全”農產品。
三、大力發展“超市農業”,利用現代農產品供應鏈(超市)緩解和防治農業污染
由于農產品供應鏈的鏈條長,由超市經營農產品,進而實現基地建設,不僅有助于節約交易成本,彌合信息不對稱,而且在目前有關部門對農業環境污染立法不完善和執行難的制度空間下,可以把源于消費者對優質安全農產品的需要轉化為利益動力,傳遞到整個供應鏈體系中,利用“優質優價”的機制,實現對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者的激勵。同時還可以排除價格信號“失真變形”等問題,探索一條借助超市等企業運用“看得見的手”的制度因素,來治理農業環境污染問題的路子,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救火式防治模式,從根本上實現我國農業環境健康、食品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為發展現代農業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1.應充分重視超市作為現代農產品供應鏈在提高食品質量安全和防治農業環境污染的積極作用,努力倡導超市零售業態的發展,特別是大型連鎖超市的大力發展。而且要站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高度,促進農產品進入超市系統銷售,鼓勵超市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購進和使用農產品質量檢測設備等。
2.應鼓勵超市等供應鏈關鍵節點組織按照“一體化”經營模式進行聯結,發展“超市農業”,建立比較穩定的有數量品質標準的產品供求關系;鼓勵在農戶與公司之間采用合同生產等契約模式,使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超市供應商能夠獲得安全優質農產品,在幫助合同農戶獲得穩定高收入的同時,又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
3.應鼓勵農戶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廣合作社、專業協會等組織模式,促進農戶與現代農產品供應鏈的聯結,逐漸改變農戶小規模、分散化的局面,提高農產品供應鏈效率,促進各種保證農產品質量和產地環境安全的現代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集成使用,緩解和防治農業污染。
章力建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許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