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中國水稻研究所主辦,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承辦的國家水稻產業技術發展報告會暨兩系雜交中稻現場考察會在合肥舉行。中國科學院謝華安院士,中國工程院朱英國院士、顏龍安院士,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鄭戈處長,水稻所所長、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農業部超級稻專家組組長程式華研究員,水稻所副所長李西明、副所長胡培松,安徽省農委、省農業科學院等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農業部超級稻專家組成員和課題主持人、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各功能研究室崗位專家、綜合試驗站站長等200余位專家參加了會議。

由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部超級稻研究專項聯合組織的學術報告會暨超級稻現場考察活動,采取邊聽(學術報告)、邊看(超級稻現場展示)、邊交流(不同區域、不同學科領域動態)的形式,目前已成為水稻界的品牌學術交流活動,深受水稻科技、推廣、種業等產業界的關注和歡迎。
會上,相關專家緊緊圍繞當前我國水稻產業發展的熱點問題,分別就“明恢63”的創制與利用、高溫熱害、北粳南移、水稻產業經濟、“兩遷”害蟲可持續防控、安徽水稻育種等領域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會議還特別邀請了水稻所李國榮高級會計師就體系經費規范使用問題作了專題講座。
程式華作會議總結時指出,水稻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今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武漢大學視察,看望了朱英國院士并實地考察了紅蓮型超級稻,指出“糧食安全要靠自己”,足見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安全和水稻生產的重視,這是全體水稻產業界的光榮,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程式華表示,今年我國水稻產業發展形勢異常嚴峻,從年初的鎘大米事件,到東南亞低價大米大量進入國內市場,再到長江中下游高溫干旱、東北水災等,都對我國水稻產業發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看,到2020年我國水稻畝產至少還需要再提高30公斤以上,科技促增產、科技保安全的任務十分艱巨。為此,年初以來,體系專家緊緊圍繞體系的目標任務,特別是在面對體系相關的各項突發事件、社會關注事件面前,始終能做到主動、自覺行動,為促進水稻產業持續穩定發展作出貢獻,如衡陽、合肥、杭州等一批綜合試驗站在今年長江中下游水稻主產區遭遇嚴重高溫干旱期間,經常派出專家赴災區調研,并認真分析災情、提出科學抗災措施,盡可能減少因災損失;在市場無休止炒作鎘大米事件時,水稻體系積極部署開展品種篩選、專用肥試驗等技術措施,以期從水稻科技創新的角度解決個別地區存在的鎘污染問題。

據了解,程式華還主持召開了體系執行專家組會議,分析了今年水稻生產形勢,確定了本次會議的議題和議程,討論提出了《中國現代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叢書水稻分冊》的編寫注意事項。會議期間,代表們還先后實地考察了體系合肥綜合試驗站牛角大圩、巢湖中垾鎮示范基地,以及合肥豐樂種業、荃銀高科技種業公司的示范基地。(通訊員 章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