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
上海獸醫研究所馬志永研究員領銜的豬呼吸道傳染病創新團隊,揭示了高致病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HP-PRRSV)抑制抗原遞呈作用新機制,為深入理解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的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提供新認識。相關研究成果于2016年12月21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病毒學雜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PRRS),又稱“藍耳病”,是危害全球養豬業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其病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是公認的“疑難”病毒,具有極為復雜的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機制。病原體復雜性導致的該病臨床防治和凈化困難也一直是困擾我國養豬業的一大難題。

圖1
上海獸醫所豬呼吸道傳染病創新團隊對PRRSV引起的宿主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SLA-I是豬最重要的獲得性免疫分子之一。病毒感染時,SLA-I在介導細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PRRSV感染時,SLA-I受到抑制的現象是PRRSV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其作用機制卻一直沒有被解開。研究人員從PRRSV抑制宿主關鍵獲得性免疫分子SLA-I(swine leukocyte antigen -I,豬白細胞抗原I)入手,首先用流式細胞技術確定了PRRSV感染引起細胞SLA-I蛋白表達下降(圖1),然后對SLA-I相關的宿主信號通路進行分析篩選,發現PRRSV感染導致β2M/SLA-I信號通路變化,PRRSV感染引起β2M蛋白下調表達,從而導致了SLA-I分子表達下降(圖2)。為進一步確定發揮抑制作用的病毒蛋白,又分別檢測了病毒Nsp4蛋白不同活性區域對β2M的影響,最終確定PRRSV Nsp4 Domain III區域是抑制β2M的轉錄的關鍵區域(圖3)。該研究闡明了PRRSV抑制宿主SLA-I這一問題,從分子和細胞水平解析了PRRSV利用自身蛋白來控制宿主細胞SLA-I表達的機制。

圖2
此項研究成果有助于解析PRRSV復雜的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機制,從而能夠指導PRRSV疫苗的研究和使用技術,且在PRRSV感染的臨床用藥上也具有參考作用。該研究得到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和歐盟第七框架協議網站-聯合跨境動物疾病項目 (LinkTADs)的資助。

圖3
原文鏈接:
http://jvi.asm.org/content/early/2016/12/15/JVI.01755-16.full.p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