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國家家養動物種質資源庫聯合國內高校,利用無外源基因殘留的蝙蝠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Cs)成功創建了蝙蝠與雞、蝙蝠與小鼠、蝙蝠與豬的異種嵌合體,為以蝙蝠為實驗材料的長壽、抗病毒和回聲定位等機制研究提供了優質細胞資源。相關成果發表在《細胞發現(Cell Discovery)》上。
蝙蝠是第二大哺乳動物類群,也是唯一進化出真正自主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具有長壽、抗病毒、冬眠和回聲定位等生物學特性,受到科研人員廣泛關注。然而,由于缺少蝙蝠生物學研究的可靠細胞模型,很多關于蝙蝠的重復性試驗無法開展。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可以在體外進行自我更新,高質量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在適當的條件下還可以分化成不同類型的細胞及類器官,是細胞生物學研究的良好模型。
該研究構建了一種無外源基因整合的蝙蝠誘導性多能干細胞,這些蝙蝠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在小鼠、豬和雞三種模式動物中均表現出較好的體內嵌合能力。其中,在蝙蝠-雞異種嵌合體中獲得了高比例嵌合,表明雞胚可以作為外源干細胞嵌合能力檢測的有效受體。無外源基因整合的蝙蝠誘導性多能干細胞不具有譜系分化偏好,避免了嵌合后代形成腫瘤和死亡的風險,為制備蝙蝠類器官提供了高質量的原材料。研究團隊建立的蝙蝠誘導性多能干細胞資源將通過國家家養動物種質資源庫與相關科研單位和企業共享。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支持。(通訊員 付松川)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3-005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