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產業經濟創新團隊采用特別培育的高稈水稻品種漁稻1號,構建了一種適宜于養殖池塘的稻漁共作新模式,并解析了該模式的減排機制,為我國農業碳減排提供新的技術途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近年來,養殖池塘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我國池塘養殖規模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探索“穩產減排”的生態技術途徑對我國池塘養殖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采用特別培育的高稈水稻漁稻1號,構建了基于養殖池塘的稻-青蝦共作模式。通過田間試驗證明,與單養青蝦相比,種植高稈水稻分別將青蝦塘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量降低64.4%和76.2%,并且增加了青蝦和水稻產量。研究還揭示了高稈水稻減少養殖池塘溫室氣體排放的作用機制,高稈水稻通過根際泌氧促進了池塘底泥中甲烷氧化進而減少甲烷排放,對氧化亞氮的減排主要是高稈水稻對池塘底泥中氮的吸收以及對反硝化過程的抑制效應。
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浙江省“尖兵”“領雁”計劃項目資助。
文章鏈接:https://pubs.acs.org/articlesonrequest/AOR-JXM4WCPTG4ZWZZ4V55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