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五項食用菌地方標準通過審定
由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原土壤肥料研究所),聯合北京市農業局、北京金信食用菌公司、北京田野食用菌公司、大興區科委、北京南辰天虹農藝公司等單位共同研制起草的北京市地方標準項目《無公害食菌-白靈菇》、《無公害食用菌-杏鮑菇》、《無公害食用菌-白靈菇和杏鮑菇生產技術規程》、《無公害食用菌香菇生產技術規程》、《無公害食用菌- 平菇生產技術規程》等標準,2004年10月10日,通過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組織的專家審定。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部微生物肥料質檢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食用菌科研和生產專家對標準的編寫格式、技術內容和表述方式等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審查,并一致認為:
標準起草小組在廣泛收集、整理國內外有關食用菌生產技術、銷售、衛生要求和檢測方法等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北京市食用菌生產、銷售和貿易實際,深入產地和市場進行了調查、采樣、測試分析,廣泛征求了有關專家和生產單位等各方面意見,形成了上述5項標準(送審稿)。標準制定工作符合程序,技術方法正確,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標準所確定的技術內容與我國和北京市現行有關農產品安全的法律法規、標準協調一致,符合北京市食用菌產業發展方向。對提高北京市食用菌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綠色食品行業的發展,保證消費者健康具有重要指導作用。5項標準的編制均達到國內同類標準的領先水平。(區劃所食用菌檢測中心供稿)
“新型高效肥料增效劑的研制及其應用效果研究”項目通過部級鑒定
由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逄煥成博士與深圳市幸福和莊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的“新型高效肥料增效劑的研制及其應用效果研究”項目,2004年9月22日,通過農業部組織的專家鑒定,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農業部農技推廣中心、國家發改委農林水中心、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認真聽取了研究報告,審閱了有關技術資料,一致認為該項研究針對肥料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等問題進行攻關,密切聯系生產實際,選題準確,技術路線合理,資料齊全,數據可靠。該增效劑節肥增效顯著,特別是對有機肥的增效作用尚未見報道,創新性較強。總體上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
該項成果利用沸石、腐殖酸鈉等有機、無機原料配制的肥料增效劑,具有配方設計合理、工藝路線明確、生產成本低等優點。通過多年多點試驗表明,該增效劑增產效果顯著,對我國主要農區的糧食、蔬菜、油料、果樹、林木等多種作物都具有明顯增產效果,能夠明顯提高化肥利用率,對有機肥有較高的增效作用,在以有機肥為主要肥源的特種栽培作物上具有較大的推廣應用價值。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環境效益,適用范圍廣泛。(區劃所農業水資源室供稿)
“長期施肥紅壤質量演變規律與復合調理技術”通過鑒定
由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徐明崗博士等完成的“長期施肥紅壤質量演變規律與復合調理技術”項目,10月27日通過了農業部組織的專家鑒定。
該項目從1990年開始在紅壤典型地區——湖南省祁陽縣進行旱地施肥定位試驗研究,14年來完成了各種類型田間試驗152個,盆栽試驗26個,獲得土壤各種形態養分含量、產量和質量等分析數據及微氣候數據近16萬個,取得了系統的研究結果。
1、系統闡明了不同施肥下紅壤養分的形態轉化和化肥促進土壤酸化的特征。長期施用磷肥有利于土壤全磷積累和土壤有效磷的提高,積累的磷以有效性較高的Ca-P、Al-P等形態為主;施用鉀肥能顯著提高土壤的緩效鉀和有效鉀。化學氮在土壤難于積累,但能促進土壤硝態氮的形成,使土壤硝態氮高達26mg/kg,是不施肥(對照)的11.8倍;單施氮肥的氨揮發損失為32%左右,而有機氮氨揮發損失僅為5%。單施化肥氮和NPK配合施用,氮的平均利用率分別為8.0%和33.5%,而NPK與有機肥配合,氮的利用率為45%左右;有機無機肥配合可顯著提高肥料氮的利用率,減少氮的損失。長期施用化肥特別是氮肥導致土壤酸化,土壤的pH值14年下降近1個單位。
2、系統觀測闡明了長期施肥下紅壤生產力的演變規律。有機肥是土壤肥力提高和作物持續高產的基礎,它不僅使土壤有機質數量增加,質量改善,而且可有效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數量和土壤酶的活性。長期平衡施用NPK不能持續增產,單施任何化肥(特別是氮肥)都會導致土壤肥力和生產力的衰退。長期施化肥,前5年增產幅度較大,施N、NP和NPK小麥平均分別增產95.7%、265%和285%;隨著施肥時間的延長,化肥增產作用降低,施肥10年后,N、NP和NPK小麥增產平均分別為-85.7%、111%和232%;而化肥配合有機肥,作物增產幅度隨施肥時間的延長而增大,連續施肥5年和10年小麥平均分別增產295%和441%。玉米也有類似的結果。有機肥和化肥配施是最佳的施肥組合。
3、根據長期施肥的紅壤質量演變規律,研究提出了實用性強的紅壤復合調理技術。開發出兩種多功能復合調理劑,具有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養分狀況特別是中微量元素供應、降低土壤酸性和增加土壤保水性等作用,使作物增產9.8-21.6%,平均增收600-1650元/hm2,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明顯。
該項研究提供的資料系統完整,設計合理,技術路線先進,綜合性強,效益明顯,總體上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成果可在南方紅壤地區旱地上廣泛應用。(區劃所土壤室供稿)
分享到
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三項成果通過相關鑒定
發布時間:2004-11-11
|來源: 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