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9日,我院在新疆石河子舉辦氮肥高效利用與管理高峰論壇暨新型氮肥增效劑節肥增產現場會。院長翟虎渠,資劃所所長王道龍、副所長任天志,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道基,以及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石河子大學和產業界代表170人參加。
論壇以農田節肥增產、氮素養分資源高效利用與農田環境保護為主題,根據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番茄等主要農作物高產高效的養分需求規律和土壤氮素養分供應特征,圍繞作物銨硝營養生理機制及其與鹽分、干旱、低溫等環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及抗性機理,主要氮肥增效劑的作用機理、生產關鍵技術及應用效果評價,農田氮素循環管理及農業源溫室氣體減排,農田環境保護等熱點內容進行了交流與研討。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產國和使用國,消耗了約占世界30%左右的氮肥。氮肥用量從2000年的2400萬噸上升到2009年的3300萬噸以上。2009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5.3億噸,糧食生產連續6年保持增長,氮肥貢獻功不可沒。但是,氮肥極易損失,我國當季平均利用率僅30%左右,比發達國家低10-15個百分點。損失的氮素或以離子形態進入江河湖泊水體,或以氨氣或氮氧化物的形態逸向大氣,對環境造成了污染。
為解決這一難題,資劃所梁永超教授同石河子大學及相關企業自主研發了新型氮肥增效劑——碧晶N+。碧晶N+具有抑制硝化作用,有益于作物均衡吸收銨硝營養,能顯著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提高作物對鹽堿、干旱和抗病等抗逆能力,從而提高氮肥利用率。實驗表明,使用該硝化抑制劑可以減少16%的氮肥淋溶流失,有效緩解水體富營養化;減少51%的農田氮源溫室氣體(氧化亞氮)的排放量,有助于緩解溫室效應;增加28%的土壤中氮素保持量,改善和提升土壤肥力。碧晶N+增效劑填補了中國在該領域的空白,打破了國際農化巨頭在同類產品上近半個世紀的技術壟斷。研究表明,與目前效果較好的產品相比,該增效劑只需使用約四分之一的用量就可以達到相同硝化抑制效果,而且成本更低,可以大規模施用。
該產品于2006年開始研發。2009年在新疆地區選擇小麥、加工番茄、棉花3種代表性農作物進行了大田試驗,取得了5%-20%的顯著增產效果。在減少30%氮肥用量的情況下,小麥、棉花平產,而加工番茄增產5%。2010年,建立了2500畝示范試驗田,增加了葡萄、甜菜、辣椒、大棗、旱稻等多種作物,田間試驗效果明顯,小麥增產幅度達到10%以上,棉花達到15-20%。
分享到
我院舉辦氮肥高效利用與管理高峰論壇
發布時間:2010-09-19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