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6日至27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50周年送科技下鄉建設現代農業——廊坊行”大型科技下鄉活動在河北省廊坊市隆重舉行。中國農科院20多個研究所所長,200多名長期奮斗在農業科研、生產第一線的老、中、青三代科學家又一次匯聚到廊坊,組成“院士代表團”、“高級農業專家團”、“博士團”和五個科技下鄉服務小分隊,從白發蒼蒼的老院士到朝氣蓬勃的年輕博士,中國農科院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都對此次活動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積極踴躍報名參加。他們深入基層,針對當地農業科技需求,開展了科技培訓、現場咨詢、贈送科技書刊以及田間地頭技術指導等豐富多彩的科技普及活動。此次活動是中國農科院貫徹落實農業部發展現代農業“十大行動”的重要活動之一,也是迎接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五十周年,再一次集中展示農科院人心系“三農”、服務“三農”心情和決心,展示農科院五十年,特別是“十五”以來在科技創新、服務現代農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本次活動受到各級領導的廣泛關注,農業部、河北省、中國農業科學院、廊坊市等有關單位領導出席了開幕式,并發表重要講話。農民朋友對本次活動反響熱烈,他們認為,用這種方式送科技下鄉,對他們有吸引力,既幫助他們開了眼界,長了知識,又給他們帶來了信息、科技、希望和信心。
一、瞄準現代農業科技前沿,建設現代農業科研基地
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于1957年,作為國家級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著力解決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基礎性、方向性、全局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問題,在科技興農、國內外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培養高層次研究人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全院現有40個研究所,分布在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在職人員11050人,其中科技人員6000人,兩院院士11人,高級職稱人員1755人。
建院以來,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克服經濟上的重重困難,建立了適應我國當時社會實際和經濟發展需求、覆蓋主要糧、棉、油、果、菜、茶、蠶、桑、麻、畜牧、獸醫等主要農業領域,學科和專業相對齊全的國家農業科研體系,為解決我國13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實現小康目標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支撐性貢獻。
二、科技創新,成績斐然
迄今為止,中國農業科學院共獲得科技成果5000多項,其中獲獎成果2300項(國家級獎和省部級獎)。由我院與湖南省農科院共同主持完成的“秈型雜交水稻”獲國家發明特等獎,雜交水稻的推廣,累計增產糧食200億斤,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國家發明一等獎的“馬傳染性貧血弱毒疫苗”、“多抗性豐產玉米雜交種‘中單二號’”、“甘藍自交不親和系選育及其配制的七個系列新品種”、“抗病高產優質棉花新品種中棉所12號”,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聚乙烯地膜及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高產、優質、多抗雜交水稻新組合汕優10號”、“適合麥棉兩熟夏套棉花新品種中棉所16”等重大科技成果,都曾經為我國農業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近年來,取得了一批處于世界前沿、代表國家水平的原創性科研成果:矮敗小麥輪回選擇育種技術實現了小麥育種革命,可不斷地大批量培育優質、高產、抗逆、專用等不同類型的小麥新品種,大大提高育種效率,被“綠色革命之父”布勞格先生譽為“小麥育種的革命”,利用該技術選育出的系列新品種,比現有品種增產10%以上。在世界上首次獲得抗黃矮病毒轉基因小麥,創造了抗病的新種質;超級稻選育研究繼續領跑世界,選育出國際公認的超級稻組合“協優9308”、“國稻1號”、“國稻6號”,高產潛力大、米質優良、抗逆性強,已超過農業部、科技部制定的超級稻第二階段的產量目標;研制出的系列轉基因抗蟲、抗病、優質棉花新品種,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完全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棉研究和生產的國家,是高技術領域唯一代表我國與發達國家抗衡的產品;特別是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創建高產量、高純度、高效率、低成本的轉抗蟲基因三系雜交棉及育種新體系,可增產25%以上、降低制種成本50%,技術水平居世界領先,該技術推廣應用后每年新增的皮棉產量相當于目前1000萬畝棉田的總產量,等于再造一個長江流域棉區;對近100種農作物的200多個基因進行了研究,其中抗除草劑轉基因雜交稻和大豆、轉基因抗蟲玉米、馬鈴薯、煙草等已完成田間轉化試驗;應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技術,已經研究出100多個多抗高產優質的農作物新品種、新組合;研制的禽流感H5N2疫苗在撲滅我國2004年暴發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新研制的禽流感H5N1疫苗首次成功解決了水禽缺乏有效禽流感疫苗這一世界性難題,是目前全球唯一大規模應用的人類/動物流感病毒反向遺傳操作工程疫苗,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禽流感的預防控制能力和國際地位;口蹄疫機理研究與高效疫苗研制,雞瘟、豬瘟、血吸蟲等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與應用,畜禽胚胎分割、胚胎移植、性別控制等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并廣泛應用于生產。
三、積極推廣科技成果,為服務“三農”做好科技支撐
科技興農工作取得實效。一直以來,我院緊緊圍繞農業部的中心工作,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的科技興農工作,“九五”期間,我院組織研究所9次赴貴州開展科技扶貧活動,并開展了農業科技西部萬里行活動,組織專家到內蒙、甘肅、寧夏、新疆4省區的13個重點農牧區考察和調研,拓展了科技扶貧新思路。“十五”期間,積極參與農業部“四大作物綜合生產能力科技提升試點行動”、“科技之春”、農業科技年、科技入戶和測土配方施肥行動、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等活動,探索和實踐了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方式。近年來,為加強與省市的技術經濟合作,我院分別與北京、天津、重慶、河北、吉林、內蒙、山東、江蘇、浙江、湖南、湖北、西藏、青海、寧夏、甘肅等20多個省市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
四、貫徹落實“十大行動”,為建設現代農業服務
為探索新時期服務“三農”,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為地方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的有效途徑,響應和貫徹農業部提出的發展現代農業“十大行動”,院黨組專門召開會議,成立了由翟院長親自掛帥、屈冬玉副院長專門負責、科技局具體協調的“十大行動”領導小組,并專門發文,要求各所組成落實“十大行動”的領導小組,提出具體實施方案,建立責任到所領導的工作日歷。
為使科技興農工作落到實處,屈冬玉副院長親自組織召開了由京內研究所主管所長及有關負責同志參加的我院貫徹落實農業部“十大行動”動員會。要求各有關研究所要在3個層面上、各有側重的開展好各項活動。第一層次,在農業部領導的指導下,在有關司局的直接參與下,聯合地方政府開展系列、專題性高層次研討會;第二層次,由院與地方政府聯合主辦各類科技成果展示與推廣活動;以院的名義建立3-5個農業綜合示范縣;第三層次,以研究所為主體,結合各自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創新應用、科技下鄉、科技培訓、科技咨詢等活動,每個研究所都要根據自身特點,建立至少一個科技示范縣,推廣科技成果,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迄今為止,已經在廊坊院國際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召開了“環京南奶業發展高層論壇”,100多位領導和專家出席了會議。會議通過了發展環京南奶業發展倡議書和項目可行性論證,為推動環境南部地區奶業的產業化發展,發揮該地區科技、市場及資源的優勢,提出了發展思路。8月28日,在吉林長春,我院倡議并承辦了由農業部、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玉米產業高峰論壇”,會議邀請了戴景瑞院士、黃季焜研究員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目標,結合吉林省在玉米科研、推廣、產業化方面的優勢,召開了以科技產業為主題,以學術交流、科技服務、成果展示為主要形式的玉米產業峰會,參會人員包括政府官員、科技人員、企業家等1000多人。會議為國家玉米產業政策的制訂、玉米科技創新、玉米產品的開發、經貿活動的開展、生產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個綜合交流服務平臺。
我院與地方政府聯合主辦各類科技成果展示與推廣活動,3月14日,我院和遼寧省人民政府共同在錦州主辦了第十一屆中國(錦州)北方農展會。本次展銷會的主題是科技與綠色、創新與新農村建設,特點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技術支撐。遼寧省政府副省長胡曉華、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錦州市委書記佟志武在開幕式上講話。這屆農展會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20個省、市、自治區的330多家農業科研院所和農事企業,來自日本、韓國、美國、澳大利亞、挪威、意大利等6個國家和臺灣、香港地區等13家企業也參展,共布置展位380多個,參展品種達到6500多個。會議期間來自錦州周邊縣市的六萬多名農民參觀了展會。我院14個直屬單位、44位專家通過20個攤位,主要以實物、圖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宣傳了150余項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簽訂意向協議2項。會議邀請了我院農經所吳敬學研究員做了題為“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報告。4月23日,在屈冬玉副院長的帶領下,組織了6個研究所的領導和專家赴青海、甘肅進行調研,青海省領導非常重視這次調研活動,主管農業的副省長親自全程陪同了調研活動,省委書記強衛親自接見了調研團,并參加了座談活動。院、所領導及專家暢所欲言,根據調研和自身優勢,對發展青海的農牧業建言獻策,得到了青海省領導的好評,我院還根據自身的優勢和青海省農牧業的實際,簽訂了同青海省的農業科技合作協議,落實了15項科技合作項目。
今年上半年,我院各研究所還以研究所為主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技成果應用和科技培訓活動。通過參加地方的科技興農活動、成果展示及現場展示會、開展科技咨詢、建立科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