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由農業部、歐盟農業和農村發展總司共同主辦,我院環保所承辦的“中國-歐盟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補償研討暨項目總結與推廣會”在江蘇蘇州召開。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歐盟農業委員達契安•喬羅什(Dacian Ciolo?)、江蘇省副省長黃莉新、蘇州市副市長周玉龍等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由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司長王鷹主持。
張桃林在講話中指出,在中國開展農業生態補償試點示范,對建立中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希望中歐雙方認真總結項目經驗和成果,加大培訓、項目成果宣傳、示范和推廣力度,促進相關技術措施在中國廣泛應用,拓展在農業清潔生產、面源污染防治、循環農業建設等領域的合作,為中歐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達契安•喬羅什闡述了現代農業發展面臨保障食品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等挑戰,介紹了歐盟促進農業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政策措施和激勵機制,對中歐農業生態補償合作項目取得的成果以及中國-歐盟雙方專家密切合作給予了高度贊賞,希望中歐雙方進一步加強在土地有效利用、應對水資源短缺等農業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黃莉新、周玉龍分別介紹了江蘇省和蘇州市的農業發展現狀以及所開展的農業生態補償實踐,表示要以中歐合作項目為契機,學習借鑒歐盟發展生態農業的成功經驗,為推進江蘇省和蘇州市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項目中方負責人、環保所所長高尚賓就項目進展情況做總結匯報,講解了項目背景、主要活動、所取得成果,并提出了有關政策建議。高尚斌說,項目實施期間,項目小組成員對歐盟相關文件進行了收集和整理;環保所組織承辦了7次學術交流會議,組織中國和歐盟相關專家和學者600余人次進行學術交流和技術培訓等活動;建立了4個不同類型農業生態補償示范點,試行了多種補償政策和技術措施,制定相關補償標準,并初步取得了補償效果。其中,天津寶坻區開展了果蔬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四位一體立體種養技術、CO2氣肥技術等10大環境友好型技術示范,實現設施大棚蔬菜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的目的;安徽桐城采用了秸稈還田技術、閑田種植綠肥技術、稻鴨共育技術等提升了土壤有機質;江蘇蘇州通過調整種養結構、建立標準化農區氮磷攔截系統,加強了太湖流域水質保護;云南大理通過優化種養結構,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技術、稻田養魚和“三退三還”的措施,促進洱海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他希望中歐雙方能夠進一步開展農業生態補償的政策與技術研究、試點示范等方面合作,拓展新的合作領域,加大對人員合作與交流的支持力度。
歐方專家代表馬庫絲(Patricia Marcouse)女士介紹了雙方合作與交流經驗,受到參會代表的一致好評。
會議期間,與會人員參觀了項目成果展覽,考察了相城區望亭鎮新埂村氮磷生態攔截工程、大學生科技創業園、陽澄湖蓮花島村生態農業園區等示范點,對項目2年來取得的研究進展給予了高度評價,對雙方專家密切合作給予了高度贊賞。大家認為,構建農業生態補償機制,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途徑。
來自歐盟農業和農村發展總司、農業部、商務部、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有關領導,天津、云南、安徽、江蘇、湖北、河南、廣西、山東、湖南、河北、甘肅等11個省(市)農業環保監測站的代表,4個項目示范點的地方代表,共計11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趙潤)
中國-歐盟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補償研討暨項目總結與推廣會
與會代表考察項目示范點
與會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