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于3月2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200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黃菊、李長春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在這次表彰大會上,我院有6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數量分別比2002、2003年增加4項,增幅顯著,令人鼓舞。
現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科技成果介紹如下:
一、生化輔助育種技術選育優質、多抗豐產系列新品種—中棉所24、27和36
“中棉所24、27和36”等三個品種是由我院棉花所所長喻樹迅研究員主持育成的。
發展早熟不早衰、優質、多抗棉花品種,是解決我國主產棉區新疆氣溫前期低后期下降快、黃淮兩熟棉區氣溫不足,造成霜前花率偏低、纖維強度差等問題的有效途徑。本項目采用生化遺傳輔助育種與常規育種技術結合,以豐產、抗病、適應性廣的育種材料為母本,以高強力的優質材料為父本進行雜交,以早熟為基礎,重點突破早熟與優質的負相關,兼顧多抗與高產,并結合生化遺傳輔助育種技術,在早期進行抗氧化系統酶的檢測,克服早熟與早衰正相關的弱點,育成了早熟不早衰、豐產、優質、抗病性強的棉花系列新品種中棉所24、27和36。在棉花育種上獨辟蹊徑,創建生化輔助育種技術體系,并將該技術體系成功應用于棉花早熟不早衰新品種選育,此技術國內外未見報道。所育品種生育期為110天左右,霜前花率85%以上,為我國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技術支撐,該系列品種適應性廣既適于黃淮棉區作麥棉夏套,也適于新疆、遼寧、京津唐作一熟春棉,三年累計推廣3100多萬畝,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中棉所24
中棉所36
新中36機采
二、豬病毒性腹瀉二聯疫苗
豬病毒性腹瀉二聯疫苗是由我院馬思奇研究員主持研制的。本項目屬預防獸醫學領域,包括豬傳染性胃腸炎(TGE)和豬流行性腹瀉(PED)二聯滅活疫苗與弱毒疫苗。是預防豬病毒性腹瀉的主要手段,配套使用的系列疫苗,主要用于妊娠母豬的被動免疫以保護仔豬,也用于主動免疫保護不同年齡的豬只。是國家“八五”、“九五”計劃的專題項目。二聯滅活苗主動免疫保護率TGE為100%,PED92%,被動免疫保護率TGE87.9%,PED82.4%。二聯弱毒疫苗主動免疫保護率97.7%,被動免疫98%。兩種二聯疫苗的免疫期為6個月,仔豬被動免疫期是哺乳期至斷奶后一周,疫苗保存期(4-8℃)為一年,弱毒凍干苗-20℃保存期為二年。
二聯滅活苗從區域試驗至今,共制備2,600萬毫升,推廣應用于除西藏、青海之外的大陸各省、市、區。共預防接種500多萬頭母豬及330多萬頭仔豬、中成豬。免疫效果良好,保護率在90%以上。
三、梅花鹿、馬鹿高效養殖增值技術
梅花鹿、馬鹿高效養殖增值技術是由我院特產研究所所長楊福合研究員主持完成的。
本項目通過對梅花鹿、馬鹿營養代謝、茸角發生發育機制、營養需要、高效飼料配制技術、常發性傳染病綜合免疫程序及鹿茸加工新技術等研究,得出了不同種類飼料、不同飼養條件下梅花鹿瘤胃消化特點、瘤胃內主要代謝參數的動態變化規律以及梅花鹿生茸期能量代謝規律;得出了茸角發生發育機制與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號(IGF-I)、與營養的相互關系;提出了可直接應用于養鹿生產的適宜飼糧營養水平、營養需要量、日糧結構及飼喂方式;評定了豆類、餅粕類、谷物類、糠麩類、樹葉類、牧草類、秸稈類等鹿常用飼料營養價值表;研制出了梅花鹿、馬鹿不同生理時期的專用預混料;制定了茸鹿常發性傳染病綜合免疫預防程序和仔鹿非傳染性常發病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帶血大枝型茸加工和低溫干燥加工的新工藝。填補了國內外該研究領域的空白。
本項目的突出特點:
1、系統性強。項目研究從梅花鹿、馬鹿的營養生理、鹿茸生長調控、營養需求、飼料配制、疾病防治到鹿茸加工,全面系統地研究了茸鹿飼養中亟待解決的主要關鍵技術難題。
2、具有源頭創新。項目研究了梅花鹿瘤胃消化代謝特點,能量代謝規律,茸角的發生發育機制與營養調控機理,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3、應用效果明顯。本成果的應用,可明顯提高茸鹿的生產性能和成品鹿茸的優質率、有效地降低成年鹿和仔鹿的死亡率,節省精飼料和蛋白質類飼料的效果顯著。
4、適用范圍廣。本成果適用于全國各不同養殖規模的梅花鹿、馬鹿圈養飼養場和放牧飼養場。
本技術已在吉林、黑龍江、遼寧、山東、河北、內蒙古、山西、新疆等16個省區,260多個茸鹿養殖場進行了大面積示范推廣。累計推廣規模達約22萬頭次,累計新增效益近2億元,應用效果十分明顯,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高產優質抗(耐)病廣適性油菜新品種中油雜2號
中油雜2號是由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云昌研究員主持育成的。
中油雜2號特性優良:1、豐產性突出:湖北省區試平均畝產195.10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9.73%,全國區試平均畝產154.55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3.91%,均居參試品種(系)首位,增產極顯著;湖北省和全國生產試驗比對照平均增產18.00%以上。2、穩產性好:湖北省區試連續三年(含一年預試)和全國區試連續兩年共47個點次全部增產,且增產幅度大。3、適應性廣:全國(長江中游區)區試的湖北、湖南、江西三個省每個試驗點增產;生產示范試驗的安徽、陜西、河南、四川、江蘇五個省連續兩年10個點次全部比對照增產。4、品質優:種子芥酸含量0.90%,商品籽硫甙含量20.70μmol/g(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5、含油量高:含油量41.45%,比對照中油821高1.85個百分點。6、抗(耐)病性強:全國區試調查,中油雜2號菌核病發病率6.81%,比對照發病率(16.37%)低9.56個百分點;病毒病平均發病率3.23%,比對照平均發病率(4.58%)低1.35個百分點。
中油雜2號適應長江流域和黃淮南部種植,2000年以來,在湖北、四川、安徽、江西、湖南、陜西、河南等省大面積推廣,累計推廣面積1000萬畝以上,創經濟效益近6億元。該品種的應用推廣在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增加油脂供給、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推動優質油菜產業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效益巨大。
五、雙低油菜速測技術及芥酸硫甙速測儀
本項成果是由我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員主持完成的。
該項成果適于雙低油菜加工、收購、生產、貿易、科研、良種繁育中快速檢測使用。在全國油菜主產區12省(市)推廣應用,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項目技術原理、創新點及關鍵技術:①研究發現油菜籽硫甙與特異外源酶和顯色劑反應生成有色產物與硫甙含量間的關系,首次提出基于這一反應測定菜籽硫甙的技術思路;②篩選出適于硫甙速測的特異性酶,探明菜籽硫甙與特異性酶和專用顯色劑反應形成的有色產物特征吸收波長及溫度、pH值對特異性酶活性影響,優化樣品細度、取樣方法,建立硫甙速測技術; ③通過穩定劑、溫度、體系總體積、制樣方式及取樣量對芥酸測定值影響的系統研究,發現菜籽芥酸含量與濁度值間的相關關系,建立芥酸速測技術;④在上述研究基礎上研制出同機測定芥酸、硫甙,直接讀數、打印輸出結果的優質油菜速測儀(芥酸硫甙速測儀)。
項目的主要特點及科技水平:①測量速度快、費用低,操作簡便,對環境適應性強,適于現場收購使用,有利于實行雙低菜籽與普通菜籽分開收購,實行油菜籽優質優價,提高農民種植雙低油菜的積極性,符合農產品質量速測技術的發展趨勢;②創新性強,針對性強,填補國內外同類研究空白;③成熟性、完整性和實用性強,示范推廣應用速度快;④學科交叉性強,對畜牧、養殖等相關產業發展帶動作用大;⑤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潛在效益大。
六、超級稻協優9308的選育、超高產生理基礎研究及生產集成技術的示范與推廣
該項成果是由我院水稻所所長程式華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其主要內容是:
1.協優9308的選育:在超級雜交稻育種親本選配理論指導下,利用秈粳特異分子探針和形態指數,通過C57(粳)//300號(粳)/IR26(秈)秈粳復交組合,育成恢復系“R9308”,配制出協優9308。協優9308克服了多年來秈粳雜種優勢利用中雜種結實率偏低的難題,具有較高的產量水平和增產潛力,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米質優良,株型挺拔,青稈黃熟,是超級稻的一種新的株型模式。
2.協優9308高產生理模型研究:采用對比試驗,提出了以單莖(蘗)生物產量優勢為基礎,莖蘗頂端優勢、粒間頂端優勢和根系頂端優勢為中心(簡稱為一個基礎三個中心)的超高產水稻生理模型和“后期功能型”超級稻新概念。
3.協優9308超高產生產技術集成:多點開展超級稻協優9308生產集成技術百畝和千畝示范研究,提出一套以精確施肥、定量控苗、干濕灌溉、綜合防治等技術為核心的行之有效的超高產生產集成技術。
4.推廣應用情況:建立了電影、電視、技術專集、網站、VCD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