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狂犬病在韓國、蒙古國及我國北方省份發病數激增,疫情呈現蔓延擴散趨勢,成為狂犬病區域流行的一個重要特征。該所創新團隊與相關單位開展合作研究,在中國北方地區收集了包括犬、黇鹿、梅花鹿、藍狐、草原狐、駱駝、牛、貉子等在內的多份狂犬病病料,對病毒的全部或部分基因進行了序列測定。研究發現,我國北方地區RABV流行毒株包括犬源和野生動物源2類,犬源毒株包括China-I、China-Ⅱ譜系毒株,而野生動物源毒株類型主要為草原型(Steppe-type)和類北極(Arctic-like)型。
通過對東北亞地區Arctic-like 譜系病毒的分子進化研究發現,其最近的共同祖先可追溯到1757-1904年期間,而目前我國北方流行的Arctic-like毒株在進化上屬于Arctic-like 1b (AL-1b)亞群,該群病毒來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進化上,我國北方的RABV分離株與俄羅斯遠東流行毒株親緣關系最近,與韓國和蒙古國分離株親緣關系相對較遠,進一步分析表明,我國北方Arctic-like狂犬病病毒可能從俄羅斯由貉子攜帶,經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傳入我國。對病毒的N蛋白和G蛋白基因分析發現,該譜系病毒目前受到自然選擇的影響,但這兩個基因沒有重組的痕跡。
此外,創新團隊對內蒙古黇鹿分離株IMDRV-13的系統研究發現,該毒株在乳鼠和成年鼠上均有強致病性,全基因組分析顯示該株病毒屬于犬狂犬病毒China-I譜系。值得注意的是,該毒株糖蛋白G上抗原位點Ⅲ的一個突變I338T導致該位置增加了一個N-糖基化位點,對病毒的致病力和宿主適應性可能具有潛在的影響。(通訊員 陳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