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監測與防控創新團隊研究發現,水稻黑條矮縮病毒參與調控寄主根際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進而影響水稻抗病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微生物組(Microbiome)》上。
由介體昆蟲傳播的病毒病是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重大病害之一,具有周期性暴發的特征,給病害的預測和防控帶來巨大挑戰。根際微生物不僅能夠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還與植物的抗病性密切相關,深入了解病毒感染如何改變寄主根際微生物群落,對理解病毒病周期性暴發流行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發現,水稻黑條矮縮病毒感染顯著改變了水稻根際細菌群落的多樣性和組成,并且這種變化因種植地點、年份、發育階段和水稻品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病毒感染引發了氫嗜菌在水稻根際的富集,并促進代謝物,如甘油磷酸酯、氨基酸和類固醇等物質在土壤中的積累,進而調控了水稻抗病性。該研究不僅為探索病毒-植物-土壤微生物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為通過調控根際微生物群落來提升作物抗病性提供了潛在策略。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通訊員 郭建英)
原文鏈接:https://microbiome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68-024-01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