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國際馬鈴薯晚疫病大會于2008年4月3-6日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國際馬鈴薯中心、全球晚疫病防治協作網、國際園藝學會共同舉辦的一次高層學術研討會。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石燕泉、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屈冬玉、國際馬鈴薯中心主任Pamela Anderson、全球晚疫病防治協作網主任Harold Platt博士在開幕式上致辭。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唐華俊和國際馬鈴薯中心副主任Charles Crissman共同主持了開幕式。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杜永臣、國際合作局副局長貢錫鋒等出席了會議。
來自38個國家的154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46位馬鈴薯晚疫病專家分別從病原生物學、流行病學、寄主與病原生物互作、病害綜合治理、晚疫病抗性機理、晚疫病抗性育種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國際馬鈴薯晚疫病研究動態和已經取得的成就。
馬鈴薯在保證我國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消除貧困中正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是繼水稻、玉米、小麥之后的第四大作物。晚疫病是影響我國和全球馬鈴薯生產的第一大病害,許多國家針對晚疫病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還相對薄弱。第三屆國際馬鈴薯晚疫病大會在我國的成功舉辦,有利于加強我國與世界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借鑒國外成熟的先進經驗,找到適合我國馬鈴薯晚疫病防治的措施,進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據悉,為提高國際社會對馬鈴薯在發展中國家作為糧食作物重要性的認識、促進馬鈴薯體系的研究和開發、為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做貢獻,聯合國將2008年定為國際馬鈴薯年。第三屆國際馬鈴薯晚疫病大會是作為慶祝國際馬鈴薯年的重要活動之一而組織召開的。
農業部科教司副司長石燕泉(左四)、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屈冬玉(左五)、唐華俊(左二)、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長杜永臣(右一)、國際馬鈴薯中心主任Pamela Anderson(左三)、
副主任Charles Crissman(左一)、全球晚疫病防治協作網主任Harold Platt在大會主席臺上
來自38個國家的154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第三屆國際馬鈴薯晚疫病大會
農業部科教司副司長石燕泉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屈冬玉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
國際馬鈴薯中心主任Pamela Anderson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
全球晚疫病防治協作網主任Harold Platt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