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由茶葉所主持,浙江大學等11家高校、科研院所參加的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名優綠茶高效栽培及加工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在杭州通過農業部科教司組織的專家驗收。
據悉,以項目首席專家楊亞軍研究員為首的科研團隊密切協作,針對我國茶產業存在的專用品種缺乏、施肥關鍵技術缺乏、栽培經濟效益不高、環境負載和風險大,農藥減量化與殘留控制技術體系不完善、農藥殘留超標造成的質量問題還時有發生,茶葉加工機械化、連續化程度低、缺少標準化技術、茶葉質量缺乏穩定性和一致性,增值加工技術研究不深入、初級產品多、深加工增值產品少等問題,經過4年的研究,選育出國家鑒定優質品種6個;篩選出適制名優綠茶品種12個、適制黑茶品種2個、烏龍茶品種(系)8個、茶園綠肥新品種1個和茶園適用的高效低毒農藥8種;研究確立了養分綜合管理、樹冠培育等技術12項,構建了茶園養分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和茶樹良種專家系統各1套;研制提出茶樹專用控釋肥配方4個、小綠葉蟬行為調控劑配方1個;研發出扁形綠茶、針芽形綠茶、炒青綠茶、普洱茶、烏龍茶、茯磚茶等清潔化加工技術12項,部分茶類實現加工自動化;研究提出飲料專用原料茶、高品質液態純茶飲料、速溶茶的加工新技術及兒茶素的綠色高效制備技術12項。
項目建立茶樹新品種示范基地3個、茶園養分管理技術示范區20個、茶園農藥減量和農殘控制技術示范區26個,總面積2.87萬畝;建立扁形、針芽形名優綠茶、炒青綠茶、烏龍茶、普洱茶和茯茶的加工技術示范生產線26條、加工技術示范點11個,建立液態純茶中試生產線1條、生產線1條,速溶茶生產線2條,兒茶素類綠色分離制備中試生產線1條、生產線6條。
項目選育的良種及形成的各類技術累計推廣面積達84.3萬畝,帶動農戶6.50萬戶;生產速溶茶(濃縮汁)、液態茶飲料1.61萬噸,各類兒茶素5.7噸,累計新增效益225041.7萬元。
項目實施期間,獲得省級科技成果獎勵3項、鑒定成果3項;制訂國際標準1項、行業標準1項、地方標準9項、技術規程7項、企業標準3項;申報專利23項,獲得授權專利7項;發表著作3本;論文57篇,其中國際刊物14篇;項目培養各類技術人才102名,舉辦技術培訓班160次,培訓人員14128人次。
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探索并建立了產學研合作機制,充分發揮了國家和地方農業科研教學機構、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優勢,研究成果及時有效地在生產上示范應用,推動了茶葉科技進步,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我國茶產業良性發展和茶農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