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與國內高校合作,系統總結了玉米響應密植遺傳調控分子機制的研究進展,并提出了未來培育耐密理想株型玉米的一些策略。相關綜述文發表在《植物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飼料和能源作物,其充足供應對于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在現代玉米育種過程中,提高品種耐密性和種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單產的關鍵措施。玉米密植后引起避蔭反應,造成株高和穗位高增加、抗生物和非生物脅迫能力降低、植株抗倒性降低,并最終導致產量損失,因此培育耐密理想株型玉米是提高玉米耐密性的重要途徑。
該文章系統總結了玉米響應密植的遺傳調控分子機制的5個關鍵形態特征,即:較低的株高和穗位高、緊湊的葉夾角、較少的雄穗分枝數、較早的開花期和發達的根系。文章還提出了未來培育耐密理想株型玉米的一些策略,包括深入開展玉米耐密遺傳調控分子機制解析,挖掘自然群體優良等位基因變異,或通過基因編輯、蛋白智能設計等人工創造優良等位基因變異,進一步通過分子輔助育種、全基因組選擇等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實現耐密性狀與其它優良性狀的協同改良。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支持。(通訊員 崔艷)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111/jipb.1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