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由中國
水稻研究所主辦的超級早稻“中嘉早17”現場觀摩暨示范推廣座談會在湖南常德舉行。
水稻所所長程式華、副所長胡培松等領導,湖南省水稻生產大縣農業局糧油站、種子站負責同志以及湖南省農業部門相關領導等70余人參加了觀摩會。
與會人員對“中嘉早17”的示范推廣表示支持,并充分肯定該品種長勢挺拔、穗大粒多、轉色好等優異田間表現,認為該品種增產潛力大、推廣潛力大。據介紹,超級早稻“中嘉早17”屬常規早稻品種,分別于2008年、2009年、2012年通過浙江省、國家和湖北省審定,在歷次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中均表現出比對照品種增產幅度大、超高產、穩產等,其中2006、2007年分別位居浙江省、國家參試品種第一位。2009年“中嘉早17”被列為浙江、湖南兩省國家級水稻新品種示范品種,同年以百畝方平均畝產652.26公斤和最高田塊畝產704.35公斤的產量創浙江省農業吉尼斯早稻百畝方示范紀錄;2010年1月通過農業部超級稻品種評審,并被農業部列為主導品種,2011年繼續被列為主導品種,在湖南、浙江、江西、湖北、安徽等五省39個縣市布點示范,采取機插、拋秧、直播、移栽等多種栽培模式,均取得成功,表現出高產穩產、抗性較好、適應性廣的特點。
程式華在觀摩會上說,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口糧作物,湖南是我國水稻生產第一大省。促進湖南水稻增產,是
水稻所作為國家公益性科研單位義不容辭的責任。不管是作為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湖南省農業廳及各地農業局,還是省內的各個水稻科研單位,都始終以敞開的胸懷,支持
水稻所品種在三湘大地的示范推廣,促進了
水稻所新品種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共同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針對全國水稻產業發展形勢,程式華指出,推廣以超級早稻“中嘉早17”為代表的超級稻品種是確保稻谷增產的重要舉措。人增地減是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最大難題。即使保持現有水稻面積不變水平下,確保我國人口最高峰時期的稻谷消費,水稻單產還需要再提高15%左右,達到畝產500公斤以上,任務十分艱巨。為此,農業部大力推進超級稻研究和推廣項目,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提高水稻單產水平。“中嘉早17”無論是參加全國區域試驗還是生產試驗,都能穩定增產10%左右,對早稻穩定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程式華表示,良種良法配套集成并示范推廣是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在農業勞動力大量“非農化”轉移的大背景下,人工成本高已成為水稻生產中的常態。研發并推廣與新品種相配套的機插秧、拋秧等輕簡栽培技術,釋放品種增產潛力,對加快新品種推廣作用顯著。程式華強調,產學研一體化為加快“中嘉早17”的推廣步伐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科研成果的推廣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科研單位在理論和技術上的創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推廣許可、技術部門的配套技術集成以及推廣部門和種子企業的推廣舉措。“中嘉早17”的示范推廣得到了各方支持,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是產學研結合促進成果轉化的典型例子。
程式華希望各方相互配合,進一步加強優良種子生產和供應,加強不同移栽方式下的栽培技術模式化、標準化,加強推廣機制創新,群策群力,共同推進“中嘉早17”的推廣應用。
會議期間,代表們還實地考察了桃源縣“中嘉早17”的大面積示范展示現場。(通訊員 章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