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目將針對我國耕地資源緊缺、沙化地等非耕地生態治理效益低下的問題, 研究非耕地區域的資源承載力,開發有針對性的設施結構和配套設施設備。通過栽培制度的適應性變革和栽培新技術的研發,探索非耕地區域資源的高效利用模式,建立非耕地設施園藝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進一步提高非耕地園藝作物生產的產量質量和效益水平,提升非耕地區域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實現生態治理和高效農業的協調發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高度統一,為非耕地高效開發進一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和引領。
根據生態環境、溫光環境、水資源、勞動力資源和產品市場分析,項目將在甘肅省酒泉市、張掖市、天祝縣,新疆吐魯番、喀什和塔城,寧夏中衛地區和銀北鹽堿地區的石嘴山地區,內蒙赤峰旱坡丘陵區及呼和浩特鹽堿地區,青海海西州的柴達木盆地,西藏拉薩等建立13個共同示范基地。預計項目結束時非耕地現代園藝作物高效安全生產技術核心示范面積超過1500畝,示范帶動面積超過10萬畝, 使非耕地區域超過10萬戶貧困家庭、30萬農村人口因種植設施園藝作物而脫貧,在生態治理的同時實現農民增收。
專家表示,“西部非耕地農業利用技術及產業化”行業科技項目充分利用了西北非耕地發展園藝產業不與糧爭地的特點,有利于將西北的光溫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改善西北廣大區域的園藝產品供應,發展西北蔬菜出口。這對于拓展國土的農業可利用空間,緩解我國人口增長與農業用地減少的矛盾,對西北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悉,隨著我國設施農業技術和低成本無土栽培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在西北地區利用沙石灘等非耕地進行設施蔬菜生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甘肅、內蒙、新疆等地都在大力發展非耕地設施農業。如甘肅酒泉在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的指導下,從2006年開展了設施非耕地無土栽培技術研究示范,先后建成了6個非耕地科技示范園區,并向周邊縣市延伸發展;至2010年,示范推廣鹽堿、砂石地日光溫室無土栽培蔬菜面積超過1萬畝。甘肅農業大學在甘肅天祝等地發展規模化非耕地設施葡萄,畝均效益超過1.5萬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獲得了各級政府和農技推廣部門的高度重視。(通訊員 李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