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在河北衡水舉辦小麥立體勻播技術現場觀摩會,來自17個省的70余名小麥專家及技術人員參會。現場展示了由作科所和中衡金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小麥立體勻播機及其播種效果和作業情況。該技術將農藝與農機結合,集“施肥、旋耕、播種、鎮壓、覆土、再鎮壓”6項功能一次作業完成,實現了綠色節本增效。
作科所黨委書記張保明認為,長期以來,我國傳統農業思想是精耕細作,如優良品種,合理密植,科學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多數為提高單位產量的技術,也叫土地替代性技術。而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標的勞動替代性技術,如農業機械化和農藝農機結合技術遠落后于土地替代性技術。小麥立體勻播技術的研發成功,是小麥播種技術的一項重大變革,實現了土地替代技術與勞動替代技術的完美融合,解決了長期以來增產不增收、不增效的問題。
在展示現場,與會人員首先查看了分布均勻,生長健壯的利用立體勻播機播種的小麥。然后觀摩了小麥立體勻播機的作業實況,該機械施肥后,立即旋耕,使肥料均勻分布在土壤中;在旋耕后的土壤中通過排種板均勻撒種,然后鎮壓,確保種子在踏實的同一土層中;然后通過傳送系統在種子上面均勻精細覆土,最后再進行2次鎮壓,完成全部工序。大家一致認為小麥立體勻播技術是一項節本增效的重要發明,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作科所研究員趙廣才表示,施肥和旋耕后,使肥料均勻分布在疏松的土壤立體空間,再用排種板把種子均勻撒在營養疏松的土壤中,通過第一次鎮壓,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均勻分布在踏實的土壤中,有利于種子吸漲,再通過精細覆土并二次鎮壓給種子蓋上壓風被,這樣種子下面是疏松的土壤,周圍是踏實的土壤,上面還有一層壓風被,種、肥、土立體均勻分布,為每一顆種子提供盡量立體均衡的生長環境,上緊下松,不僅防止漏風還能夠減少水分蒸發。
據悉5月底,在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護駕遲鄉前營村建立的小麥立體勻播示范田,經專家實產驗收,畝產678.6kg,比常規條播612.3kg增產10.28%。這項技術解決了小麥播種勻不勻的問題。通過前后兩次鎮壓,有利于苗全和冬季壯苗。同時增加了苗期田間覆蓋度,能更充分地利用農田資源,有利于節水,有效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是一項能夠同時實現節本、增產和增效的技術。(通訊員 衛斐)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