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2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主持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食品加工過程中組分結構變化及品質調控機制研究”項目啟動會在北京召開。
項目首席專家王強研究員分別從研究內容、研究目標、考核指標、課題分解與技術路線、承擔單位與參加人員、組織管理與實施機制及經費管理與風險防控等方面向與會領導及專家進行了匯報。
科技部農村中心處長于雙民在講話中指出,該項目團隊力量強、研究基礎好,希望項目組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繼續提升創新能力、凝練隊伍,力爭實現重大突破,為食品科學應用技術研究提供支撐。他要求,項目團隊要建立健全年度執行計劃、年度報告、科研財務助理、監督評價和經費管理等基本制度,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嚴格落實項目各參與單位與項目成員的責任。
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表示,研究所將按照法人負責制的要求,從嚴管理經費。他希望項目應開展績效評價,在項目執行過程中需要繼續凝練關鍵科學問題,謀劃標志性成果,加強財務培訓,嚴格按照財政部、科技部要求執行經費。他要求各課題和子課題負責人要按照項目課題設置方案分別從研究內容、實施方案、內部管理、財務與經費管理等方面細化任務,責任落實到人。
本項目作為“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現代食品加工及糧食收儲運技術與裝備”專項2016年啟動的16個項目中最大的基礎研究項目,將重點研究食品加工過程中組分結構變化及品質調控機制開展,旨在解決食品品質及功能評價、調控、預測的分子物質基礎;食品加工過程對特征組分多尺度結構及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影響機制;關鍵結構(域)與食品品質功能的關聯機制;食品品質功能調控理論體系與平臺構建等4個關鍵科學問題。預期將揭示糧油、果蔬、畜禽、水產和調味品等5類食品原料及制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和生物活性物質等特征組分的結構、相互作用、關鍵結構(域)與品質功能特性的關系及其調控機制,初步構建食品加工全過程組分結構與品質功能調控理論技術體系,推動食品加工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的創制,實現食品品質功能的精準調控與高效制造,并將豐富和發展食品化學、分析化學等基礎理論,開創食品加工品質學并推動食品工藝學、食品營養學等學科發展,推進食品學科發展與進步。
項目主持單位聘請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院士等7人為項目協同專家組專家。科技部、農業部、中國農科院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南京財經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22家項目參與單位的100余名課題、子課題主持人和財務助理參加會議。(通訊員 杜坷)
項目首席專家王強研究員分別從研究內容、研究目標、考核指標、課題分解與技術路線、承擔單位與參加人員、組織管理與實施機制及經費管理與風險防控等方面向與會領導及專家進行了匯報。
科技部農村中心處長于雙民在講話中指出,該項目團隊力量強、研究基礎好,希望項目組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繼續提升創新能力、凝練隊伍,力爭實現重大突破,為食品科學應用技術研究提供支撐。他要求,項目團隊要建立健全年度執行計劃、年度報告、科研財務助理、監督評價和經費管理等基本制度,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嚴格落實項目各參與單位與項目成員的責任。
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表示,研究所將按照法人負責制的要求,從嚴管理經費。他希望項目應開展績效評價,在項目執行過程中需要繼續凝練關鍵科學問題,謀劃標志性成果,加強財務培訓,嚴格按照財政部、科技部要求執行經費。他要求各課題和子課題負責人要按照項目課題設置方案分別從研究內容、實施方案、內部管理、財務與經費管理等方面細化任務,責任落實到人。
本項目作為“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現代食品加工及糧食收儲運技術與裝備”專項2016年啟動的16個項目中最大的基礎研究項目,將重點研究食品加工過程中組分結構變化及品質調控機制開展,旨在解決食品品質及功能評價、調控、預測的分子物質基礎;食品加工過程對特征組分多尺度結構及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影響機制;關鍵結構(域)與食品品質功能的關聯機制;食品品質功能調控理論體系與平臺構建等4個關鍵科學問題。預期將揭示糧油、果蔬、畜禽、水產和調味品等5類食品原料及制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和生物活性物質等特征組分的結構、相互作用、關鍵結構(域)與品質功能特性的關系及其調控機制,初步構建食品加工全過程組分結構與品質功能調控理論技術體系,推動食品加工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的創制,實現食品品質功能的精準調控與高效制造,并將豐富和發展食品化學、分析化學等基礎理論,開創食品加工品質學并推動食品工藝學、食品營養學等學科發展,推進食品學科發展與進步。
項目主持單位聘請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院士等7人為項目協同專家組專家。科技部、農業部、中國農科院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南京財經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22家項目參與單位的100余名課題、子課題主持人和財務助理參加會議。(通訊員 杜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