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共同舉辦、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與海外中心共同承辦的“農業轉型與城鎮化背景下的可持續食物安全與營養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聯合國糧農組織助理總干事王韌,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代表屈四喜等出席會議并致辭。會議由糧食安全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指導委員會委員梅方權教授主持。
陳萌山指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轉型期,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城鎮化速度加快,大量勞動力從農村轉向城市,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農超對接、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電商蓬勃發展。當前,農產品供給持續增長,營養不足人口顯著減少,食物消費結構迅速由以谷物為主向以富含蛋白質為主的飲食習慣轉變、且呈現多元化特點。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的食物安全與營養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是資源、環境壓力增大;二是高蛋白、多元化飲食結構和品質化消費需求上升;三是農產品進口量日益增加;四是慢性病高發以及沿海和內地、糧食產地和銷地之間的消費能力差距大;五是小農為主導的生產方式。他強調,中國的食物安全與營養必須樹立“大食物、大營養、大健康”的新理念,圍繞食物生產、食品工業發展、食物消費、營養素攝入、營養性疾病控制等5大目標努力,全面實施以糧食為主的食物安全新戰略、推動營養導向的可持續農業生產、建立更安全的食品價值鏈、強化脆弱群體的營養保障、加強國際貿易與合作。
吳孔明說,中國農科院長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高新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基礎與應用研究,不斷探求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方式和有效途徑,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和消除貧困與饑餓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農業走上了以科技創新為驅動要素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中國農科院將通過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海外農業研究中心的工作,不斷強化協同創新以及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科技合作和對接,為全球糧食安全與營養作出自己的貢獻。
王韌建議,應清晰認識轉型和城鎮化背景下面臨的新的糧食安全與營養研究問題,加強研究創新與組織方式創新,開展寬范圍的國際合作,加大研究投入,共同促進建立新的食物與營養系統。
會上,糧食安全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主席帕特里克·卡倫(Patrick Caron)博士,專家組項目組長杰西卡·法索(Jessica Fanzo)博士,信息所副所長、海外農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聶鳳英研究員分別作了題為“可持續食物安全與營養的重點問題”“關于營養和食物系統報告的初步調查結果”“中國貧困地區食物安全與營養”的報告。
會議一致認為,當前全球食物安全與營養面臨著城鎮化和農業轉型發展的挑戰,人口遷移、脆弱群體、國際貿易、農業生物多樣性、新出現的疾病以及遺傳資源、現代育種等技術與知識的進步等都對食物安全與營養帶來影響。面對食物消費中存在的過量、低質、價格高、不可持續等問題,基于健康和營養、環境和社會不平等的視角,迫切需要改變目前的食物系統。當前的食物供給面臨著資源枯竭的挑戰,但小農戶仍然是重要的食物提供者,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城鎮化帶來的壓力對飲食和健康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營養也面臨階段性轉型。建議在可持續發展和國家政策框架下加強食物系統的整合,重新審視國際貿易協議及其對膳食帶來的影響,強化食物系統的投資和資助,提升培養食物系統和營養專業人才的能力,改善數據收集和知識共享,改善食物環境,激發消費者對營養食物的需求。
會議重點分享了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指導委員會關于“營養和食物系統”報告成果,探討了在2030年議程的總體視角下關于可持續食物安全與營養的重點問題,以及促進全球食物安全和與營養可持續性發展的政策。
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張陸彪、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主任盧肖平、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中國項目主任陳志鋼,以及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蓋茨基金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高校以及農業走出去企業代表共100余人參加了會議。(通訊員 雷潔)